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光:歸屬與記憶

 

第一屆台灣光環境獎旨在表揚近五年來國內公共空間的優質光環境,向大眾推廣光環境的概念。幾個月下來,經歷了初選、複選及決選等過程,評審團選出分佈在台灣各處的十二件作品入圍複選:竹木隧道、悅然紙上-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鐵道部廳舍夜間照明設計、街景畫帆、北門廣場景觀工程、2017雲林燈會北港朝天宮外觀及內部燈光規劃工程、台北101建築燈光改造計畫、亞洲產業文化資產資訊平台、毓繡美術館、 哈瑪星光任務Illuminate Hamasen、聆聽光的聲音、Zero Space孵空間。

 

這個夏天,基金會小編馬不停蹄地南北往返,走訪這些作品感受光環境的魅力。為了向各位分享小編的感光心得,一系列名為「爐硯記」的觀光客打卡文就此誕生了。

 

為何會命名「爐硯記」呢?爐是煙的起點,光如同煙一樣,包覆了整個環境,瀰漫在「孵空間」與「北港朝天宮」,穿梭在「街景畫帆」中。爐是香的歸屬,也是人的歸屬,燃燒香所散播出的香氣及傳遞出的微微暖意,拉近了周圍的人們與爐的距離,透過掌握光之筆畫的輕重,創造出明暗的效果,將「毓繡美術館」若隱若現地畫在九九峰這張畫布上。光如墨,記憶也如墨,有濃亦有淡。哈瑪星、北門用光之硯條將快被淡忘的城市記憶,於人們的腦海中再次磨濃。

 

好的光環境彷彿「爐」與「硯」一般,「爐」聚集溫暖是人們的歸屬,「硯」裝盛著墨是記憶的載具。當我們有了歸屬及記憶,光才會充滿無限可能並且永久地傳承下去。

 

接下來,【爐硯記】將介紹入圍的12件作品,以及1件評審團特別獎作品,大家可以隨著「爐硯記」系列文章,更加了解這13件作品的故事與內涵。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