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城門城門幾丈高 台北城中一點紅
2019-02-27
台北,一座交雜各種色彩的城市。各種色彩或飽和表現在建築立面的磁磚上,或反光倒映在高樓大廈的透明帷幕間。繽紛台北天空中,是否能找到讓您印象深刻的那一抹「紅」?
清代建成的承恩門,台北府城的北門是目前台北僅存的四座城門中仍維持當時樣貌的一座城門。建造當初,一塊塊厚重的石材由水路運抵築城的基地並堆砌出堅實的城牆及城門。建造完成的北門,擔負起守護清代臺北府城的任務,讓居民能在這座城市裡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不料,在面對時代的轉捩點,這座城門並沒有閉上,而是讓時代的洪流長驅直入。在日本人的都市計劃之下,城牆被改造為三線道,城市也由封閉轉為開放,沒有城牆的北門被改做為道路盡頭的視覺端點,孤立在三線道上。隨著交通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與過往的從容步調漸行漸遠,道路、鐵路、高架橋等交通設施讓人們得以更快速的穿梭在城市裡,但卻同時把北門淹沒在人們記憶的喧囂及塵埃之中;直至2016年的農曆年期間,台北市的忠孝西路上架在北門頭頂高架橋工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北門的風華,一座紅色的城門重新受到了世人的注視,走回台北市民的生活裡。
台語俗諺:「紅媠,烏大範」(紅色美麗,黑色大方)一語道出了我們對於紅色的情感。這熱情、活潑的顏色總是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不僅出現在各大喜慶場合,走在鹿港、大稻埕、三峽、大溪等閩南人為主的市街上,您會發現紅色還是其中民居建築常使用的顏色。不過,再怎麼美麗、鮮豔的顏色,如果沒有光,它們是沒辦法被人的肉眼給覺察,就像這座碉堡式的北門建築一樣,它那與生俱來的「閩南紅」曾經被埋葬在黑暗之中。
如今拆除高架橋後,北門得以接受更多自然光的照耀,並在夜間低色溫投射燈的照射下,在 鐵道部廳舍與 北門郵局的包圍下,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所管理的北門廣場,綻放出屬於本門自身的色彩以及屬於這座城市的自明性。在未來的西區門戶計畫下,這抹紅,是會與周圍的文化資產交相輝映,抑或是再一次被埋沒在高樓大廈的霓虹燈裡,值得這座城市的市民們持續關注。
北門及遠處的台北車站。
從城樓中透出的光,彷彿守衛的士兵正在裡面交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