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2023台灣光環境獎 決選名單
2023台灣光環境獎以台灣的公共文化設施為徵件範圍,評審針對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等四項標準獨立完成初選,並從複選17件作品中產生出共7件決選入圍作品,類型涵蓋生態自行車道、公共藝術、文教機構、橋梁、車站、市場、公共廁所等照明設計作品。(依報名順序):
2023「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名單
序號 |
作品名稱 |
報名單位 |
1 |
思映之間 |
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
2 |
日常家話_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
一起設計 |
3 |
框框裡的風景 |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4 |
嘉義火車站廣場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
5 |
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 |
dA VISION DESIGN mICHELE&mIQUEL |
6 |
虎尾鐵橋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
7 |
南海書院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
《 思映之間 》
業主 |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執行團隊 | 蔚龍藝術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亞新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春原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藝術設計 | Daniel Buren
照明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國藝術家Daniel Buren以他慣用的8.7公分條紋的藝術語彙,搭配9種色彩的板材,再加上月台15種顏色的彩虹列柱,打造專屬於捷運環狀線板橋站的公共藝術作品。
藝術家仔細分析乘客的需求和行為模式,將全站視為一件整體作品來進行創作,他關注如何在高流動性的複雜空間中,透過作品的引導設計,使旅客快速抵達不同的目的地,同時感受到本站的藝術氛圍。
運用高明度、高彩度、高對比的色彩組合,營造強烈的視覺效果,在看似多彩、多元的圖案變化中,又可感受到空間中充滿愉悅的和諧性與秩序感。簡單的幾何圖形在藝術家的理性組合下,作品呈現了多層次的變化,再以色彩對比、鏡射反映的手法,創造空間內與外的穿透感,交相呼應,牽引出本站《思映之間》的作品理念與特色。
《 日常家話_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
業主 | 高雄市政府經發局
執行統籌 |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建築設計 | 浩建築師事務所 +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建築施工 | 勝鴻營建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瓦豆 WEDO Lighting
照明施工 | 加加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日常家話_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是二戰後興建的集合市場,比鄰高雄過去最熱鬧的市集之一「大溝頂」,成為鹽埕區常民生活場域。因此我們從整體環境改善的角度出發,引入天光與通風改善現況陰暗潮濕的問題,利用屋架抽換的廢木料設計成具有藝術感的燈具,讓木結構屋頂的建築美學能被看見。新設計的洗牆燈槽裝置可以收納傳統市場立面上過多的電線,也點亮市場的入口。我們在傳統市場保留空白的區域,配搭活動傢俱,平時是居民交流的場所,也能舉辦各種民眾參與的活動,讓市場能永續經營。重新規劃市場的指標與引導系統,成為市場與遊客溝通的橋樑。視覺設計以抽象化後的木構造屋頂為意象傳達傳統與現代兼容的形象,讓陪伴我們的鹽一市場繼續走向下一個甲子。
《 框框裡的風景 》
業主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建築設計 |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豐禾營建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曉房子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施工 | 豐禾營建工程有限公司
位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內圓形廣場前之公共廁所因在抬高之一樓樓層之下所以只有單側開口,內部之通風及採光不佳;且因處於上下樓層之樓梯動線旁早期因隱私性之考量增設了隔柵板遮蔽外部之視線也造成視覺上之封閉性。此次改造之概念以「框框裡的風景」為主題,運用合適尺度之弧型牆劃定分區並形成外部視覺之焦點。而本計畫重新配置足夠之廁間數,並增設無障礙廁所、行動不便友善廁所,依照使用模式重新分區提高使用效率以及舒適度。透過打開新窗口以及弧型牆面之分隔,讓光線延續至室內,並增加空氣之對流。因樓層高度較低因此策略上不做花天板來延伸視覺上之高度,並透過原有結構樑與新增弧型牆面之脫開讓上部空間延續增加視覺之開闊度。將洗手台區域整合並結合視窗創造開口外部之景。
《 嘉義火車站廣場 》
業主 | 嘉義市政府
執行團隊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天驥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艾歐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天驥營造有限公司
1933年嘉義火車站完工,當時尚未有站前廣場,隨都市交通發展與轉運需求,廣場在1950年後逐漸成形。過去半個世紀,歷經多次局部調整,廣場內部各類車輛壅塞,人行空間被忽略,整體混亂而失去其城市角色。2016年透過重新梳理廣場內部與邊界之交通系統,讓廣場成為一處人與車平衡的流動場域。2.4米高的曲線候車棚低空地漂浮著,陽光與棚子相遇,賦予地面曲面光影,人的行走、運動與停留有了新的韻律。2021年嘉義火車站內部進行微改造計畫,但古蹟本體仍與外部廣場間的中間地帶缺少雨遮銜接,且夜間缺乏引導與整體光環境。在這個中間地帶,我們尋找能與靜態古典秩序對話且能銜接流動曲線的形式,以一條既是直線又是曲線的3米高新雨遮作為車站與城市之間的轉換骨幹。燈光與雨遮緊密合作結合,藉由夜間燈光讓人在空間中感受到引導,建立從都市到車站內部的連續性,並提供靜態等候與停留時溫暖舒適的光環境。車站本體外牆尚未全面整修,透過謹慎的投光,讓其主樓及兩翼的古典秩序重現,車站在新的光影流動的圍繞守護下依舊能在其中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焦點。由市區慢慢接近,車站的古典魅影,搖曳的樹影,座椅的浮光,廣場上等待著的旅人與家人,重新回到了城市。
《 THE DARK LINE 時空暗線 》
業主 | 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
建築設計 | dA VISION DESIGN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mICHELE&mIQUEL (米及米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稻田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ARTEC 3 STUDIO, Maurici GINES
明暗之間的時空體驗,不抹去環境特質,保留場所精神於可閱讀的地貌
本案位於北台灣牡丹-三貂嶺之間,由舊三貂嶺隧道、三瓜子隧道、連結到牡丹車站之路徑及沿基隆河之棧橋段所構成,總長3,192M。
我們打開1985年即封閉的兩座舊隧道,在明暗之間,呈現此地帶的魅力。每段空間的視野、尺度、濕度、聲音、光、質感、生態都不一樣;伴隨環境再生的力量,在山林建構出獨具特色的後工業地景。
隧道封閉37年無人使用,磚壁滲水、逕流填充整個隧道,隨著流水及沖進的土石衍生有機豐富的地貌,如積沙、積石、水紋等;也發展出洞穴與水流生態,流水內有魚蝦、蝌蚪,被煤煙燻黑的頂拱吊掛蝙蝠;隧道外則看到基隆河谷、壺穴、舊鐵橋遺構、岩盤與其上的植被、野溪、現行的平溪線與宜蘭線等。
為回應地方路徑串聯與觀光需求重啟隧道,人為擾動是必須的,故本計畫最大的挑戰在於弱化設計與工程的施力痕跡,凸顯舊隧道與地貌本身的場所精神,使之為己發聲。
我們選擇透過一條路徑帶入,彰顯隧道內外原本就存在的空間特質,經設計轉化為可閱讀的空間,帶領更多人看見已被遺忘的記憶。在時光流轉中衍生的生態、人文氛圍、聲學、色調、光的感受,是這條路徑的核心所在。
《 虎尾鐵橋 》
業主 |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執行團隊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縣定古蹟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虎尾鐵橋」為雲林縣定古蹟,原為糖業專用鐵道。在1950~1960年代,為台灣製糖產業最興盛之時,製糖重鎮之一的雲林虎尾,於日治時期成為方便載運大量甘蔗原料進入製糖廠而興建糖業小火車「五分車」使用的鐵橋。虎尾鐵橋橫跨大尺度的虎尾溪面,共有21座橋墩,跨距長達437米,橋體為鋼骨結構,橋身由四個部份混合拼接,橋體一端上方有高架鋼骨,延伸約莫200米,橋體另一端則僅有軌道與水平延伸的橋樑結構,依據河川地貌不同之跨度需求而架設,整座橋形成不對稱的階梯形構造。
在歷經多次的延建與時代變革,如今,火車穿越於鐵橋結構體間的畫面早已不復存在,訪客可在鐵道上自在地駐足或步行於鐵道上欣賞美景,「虎尾鐵橋」已成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之一。
《 南海書院 》
業主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執行團隊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利群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富益昌智能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為國內唯一以藝術教育為發展任務的國立機構。其建築本體前身為建功神社,落成於臺灣日治時期的1928年,係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1954年,教育部在此籌建一系列文教設施,統稱為南海學園。位於建功神社原址之現有建築於1955年改建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由利群建築師事務所的陳濯、李寶鐸設計,為南海學園時期最早落成之建築物。1986年國立中央圖書館遷址,原建築物便移交給國立教育資料館,於2011年無償移撥藝教館。2013年以「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之名列為歷史建築。
藝術教育館與中央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教育資料館等會聚成南海學園,形塑如美國華盛頓特區博物館群之融合人文、藝術、科學的全人教育園區。期望透過適當的照明規劃,優化整體「光環境」,突顯建築物文資價值、風格特色及空間視覺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