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日常家話_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業主 | 高雄市政府經發局

執行統籌 |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建築設計 | 浩建築師事務所 +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建築施工 | 勝鴻營建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瓦豆 WEDO Lighting

照明施工 | 加加福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日常家話_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改造

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是二戰後興建的集合市場,比鄰高雄過去最熱鬧的市集之一「大溝頂」,成為鹽埕區常民生活場域。因此我們從整體環境改善的角度出發,引入天光與通風改善現況陰暗潮濕的問題,利用屋架抽換的廢木料設計成具有藝術感的燈具,讓木結構屋頂的建築美學能被看見。新設計的洗牆燈槽裝置可以收納傳統市場立面上過多的電線,也點亮市場的入口。我們在傳統市場保留空白的區域,配搭活動傢俱,平時是居民交流的場所,也能舉辦各種民眾參與的活動,讓市場能永續經營。重新規劃市場的指標與引導系統,成為市場與遊客溝通的橋樑。視覺設計以抽象化後的木構造屋頂為意象傳達傳統與現代兼容的形象,讓陪伴我們的鹽一市場繼續走向下一個甲子。

 

設計介紹

世界各主要城市大都有一個名為「中央市場」的地方,像一座城市的胃,可以看見當地的食材、料理方式、藉此觀察當地生活最真實的模樣。那是再日常不過的場域,人們每天都來這裡覓食、聊天、找朋友,生活是一種世世代代的累積。市場中的人情味,一直是現代超市及超商無可取代的。那麼燈光呢?有沒有一盞燈是深植台灣人的記憶中的?

 

思索著那盞台灣人最習慣的光,同時與傳統攤商及新創老闆們話家常,盼能在言語間找出彼此對於需求與感受的平衡。很幸運能與想法思考卓越的建築師合作,引光入室是個絕妙概念,卻也挑戰傳統攤商對溫度與鮮度的慣性。營業時間從清晨的傳統攤商;黃昏的新舊交織;入夜的年輕老闆,這些條件在在考驗著光環境如何拿捏。

 

白日裡天光由高處大片大片灑落,人工光源要滿足攤台上的生鮮照明、老闆備料、主顧寒暄;攤台下方提示了動線指引,讓年長者看清路面也提醒用路人一起維護路面整潔.天空中的木桁架屋頂透露出鹽一市場的身世背景,是空間紋理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如何以最輕的手法介入並賦予當代詮釋,成了所有參與者關注的焦點。

 

市場是屬於每個人的空間,而人在空間中的行為才是為什麼要有光以及要用什麼燈的理由。我們從照明的功能出發,逐步在改造的過程中梳理出攤商及營運管理的需求、顧客視覺節奏及動線指引的需求;依著空間紋理發展出幾種材質的可能性:木構造原本就是市場的一部分,轉換為提供照明的光線載體;誠如舊式路燈原本就無所不在,只是從未如此親近我們,而日光燈更是台灣人接受度最高的光源,更值得我們重新詮釋。瓦豆認為所謂「藝術美感」應「由下而上」地播種、耕耘、灌溉、發芽、茁壯。能在市場中與攤商、經營者、建築師學習、尋找與實踐更適合台灣的光環境,可以說是鹽埕第一市場光環境的設計初衷。

 

我們用各式再造燈具Upcycled Lighting回應這個資源竭盡、環境失衡的時代,再造燈具正是我們實踐循環生活的一種社會責任。願這些光與燈能陪著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走向下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