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2022台灣光環境獎 決選名單
2022台灣光環境獎以台灣的公共文化設施為徵件範圍,評審針對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等四項標準獨立完成初選,並從複選39件作品中產生出共9件決選入圍作品(依報名順序):
2022「台灣光環境獎」決選名單
序號 |
作品名稱 |
報名單位 |
1 |
讓光游於藝 |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
2 |
臺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3 |
釀光杯影·再現第五酒廠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4 |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
5 |
鳴日廚房 |
JC Architecture |
6 |
台南竹溪月見橋 |
文滙設計有限公司 |
7 |
南華微光 |
一起設計、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
8 |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
9 |
波光市集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
《 讓光游於藝 》
業主 |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執行團隊 | 袁宗南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袁宗南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金日興照明有限公司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承接嘉義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創藝術家充足的展演及文化交流空間,園區面積約6.6公頃,規劃主軸以「都市文化公園」為概念,為結合表演、教育、展示以及休閒等多元功能的藝文特區。
座落於園區的建築深具傳統閩南式特色,屬於院落式建築流派,以民居的空間形態,使用現代化的建築手法構成紅磚、飛簷、屋身及屋背等,閩南民居建築技藝完整地表現在藝術中心的思想理念、空間群組布局、亭台閣樓,水榭迴廊,交織成一個優雅、豐富且多層次的空間。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發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包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傳統的閩式建築風格融合現代建築技術,充分地呈現時代的縮影,其透過白晝的光影變化,讓屋瓦紅磚營造出不同氛圍,而藉由夜間光環境的塑造亦可看作是日間的延伸,作為表演藝術中心新的起點,不但增加原有建築語彙的展現,也同時創造嶄新的入口意象及各遊憩節點的趣味性。
《 臺南市歷史城區光環境 》
業主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執行團隊 | 肯緒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肯緒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楊士宏、王錫山
臺南市中西區自荷據時期發展至今,一直是古蹟與歷史遺跡最為密集的區域,然而當區域內重大文化建設逐漸完成時,在城市空間裡頭因招牌廣告物四處充斥而雜亂無章,夜間的景致也因為各種照明未經妥適的設計與管制,而無法呈現建築空間之美。因此,期望藉由光環境的營造來改善城市夜間景觀風貌、展現古蹟重點建築之特色,期以帶動各機關(構)與民間單位共同營造優質的城市環境。
本計畫初步以臺南孔廟周邊人行空間與葉石濤文學館的建築立面做為光環境改善的示範範圍,串聯近年完工啟用的臺南美術館一館與二館,一起建構臺南中西區的歷史文化園區。計畫的成效所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硬體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於透過光的介入,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展現出臺南獨特且豐富的文化底蘊,建構出令人流連忘返的臺南市人文夜間光環境。
《 釀光杯影·再現第五酒廠 》
業主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執行團隊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盈隆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楊士宏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是先民留下的歷史見證,隨時代演替,亦可賦予其新生命與新價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推動之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第五酒廠,又稱台中舊酒廠。其前身創立於日治時代的1916年,初為民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 因日本政府在1922年實施酒類專賣制度而被收歸官有, 1945年二戰後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台中支局接管、 1947年國府轉為公賣,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接管,走過百年,走過許多不同的歷史脈絡。
有鑑於國內近年推動光環境概念,政府逐步將光環境納入政策的推動中,查考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使夜間燈光照明成為再利用重要的一環,爰為推廣文化資產光環境的理念,本局遂以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為示範點,規劃展現文化資產建築美感之夜間照明裝置,並以兼顧設計感及展現建築藝術方式呈現。
本案結合原舊酒廠意象,以「文資釀光」為主題,透過園區夜間照明的改善使其與文化資產、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在地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文化資產周遭的光影規劃檢討,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並探索周圍光環境對文化資產影響程度。
《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
業主 |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建築設計 | 張涵瑋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 |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前期概念設計 | 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李金威、OWMF Architecture
建築與照明施工 | 開源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趙宇晨
乙未戰爭發生於西元1895年,台灣義民軍為捍衛家鄉國土,與日軍爆發多場衝突,桃園經歷的戰場為乙未戰爭第二段,當時一群客家義勇軍在平鎮、龍潭等地伏擊敵軍,其中發生在平鎮地區的戰事,是少數日軍沒有戰勝的戰役之一,故這片土地有著極高的歷史意義。
乙未戰爭是台灣歷史的轉捩點,是台灣族群共同合作、團結抗戰的歷史記憶。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面積約3.5公頃,整個公園包含乙未之環、紀念之牆、鏡水池與二座公園。紀念公園前身被馬路切割為兩地塊,東側原為公墓,邊界灌溉水圳使之與都市關係隔離,周邊住家都背向基地;基地本來是一塊不屬於都市的空間。設計師從水渠引入水,強化公園生態,同時成為市民休憩互動的親水空間;保留基地綠蔭大樹並導入乙未戰事中象徵場景的竹林;在林下設置地景遊戲場,讓孩子接觸城市歷史記憶,也藉其歡笑為城市帶來希望。
主體建築為簡潔不落柱之跨橋「乙未之環」,以圓為元素隱喻族群合作、團結之意涵,以環形跨橋串連復馬路二旁公園綠地,而半月型的無邊際鏡面水池象徵桃園的埤塘之美。
在轉身為紀念公園的過程,除了呈現出對歷史戰事的紀念意義,最重要的是將基地與都市關係縫合,使之成為大眾重要的開放空間。
《 鳴日廚房 》
業主 | 臺灣鐵路管理局
建築設計 | 柏成設計
建築施工 | 台灣車輛
照明設計 | 柏成設計
照明施工 | 台灣車輛
攝影 | 李國民
這是一個54人的移動餐廳,配備全套廚房、吧台、包廂、兩人位與四人位。我們想打造一個餐廳可以跟著台灣的美景、美食環繞著台灣,那會有多麼的興奮!透過兩年的規劃與討論,跟廚師、營運商、台鐵、施工廠商一一地討論所需要的廚房設備、餐廳結構、火車重量、電力需求等。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不是買一台國外的新車,而是用70年老舊的莒光號,拯救回來,設計成今日的移動廚房。
且我們發現火車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也就是一面永遠面山,一面永遠面海,於是我們以這概念設計出一個不對稱的天花,並重新原有的燈光、空調、喇叭與動線,我們把海景的窗拉大,把山景的元素拉近我們的室內,用餐的體驗與餐盤上的食材,更貼近我們的大自然。
「除了好吃,還要好看。」火車餐廳設計最難的是因為有些地方是不動的,但在車子移動時要如何和旁邊環境連結在一起,是個挑戰,因此「鳴日廚房」的設計創舉,包括將光線的變化與周遭景物搭配,甚至映襯食物。大片的窗戶,除了便於賞景,還考量當在外面有陽光灑進來時,可以將美食、紅白酒透過光線折射,更顯美味,轉進隧道後就變成黑色鏡子,刻記時尚餐廳的印象。
《 台南竹溪月見橋 》
業主 | 台南市政府水利局
建築設計 | 文滙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唐億 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十田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飛喜特科技有限公司
攝影 | 羅慕昕
「月見橋」為竹溪流域周邊景觀改善計畫的一部份,台南市政府水利局為恢復竹溪自然樣態、保存人文自然、提供水域生態體驗之場域,於一〇四年底完成竹溪整體景觀規劃,並作為後續細部設計及工程施作的基本藍圖;陸續完成的右岸步道工程(含懸臂人行棧道及戧台步道),使行人與車輛有更明確之分流及提供安全舒適的人行空間,並加強綠化及更新護欄等安全設施,進一步營造出竹溪右岸水與綠共生的友善環境。一〇六年至一〇七年的竹溪第一期水岸園區計畫中,包含「竹溪」之污水截流、水質淨化與兩岸景觀改造,計畫同時提升竹溪流域之水質與景觀環境,形塑水岸兩側線型的綠色休閒廊道與都市生活水岸。「月見橋」夜間的燈光規劃方式,除照亮木構造的結構美學之處,也輔助周邊景觀休憩場所的使用亮度,同時兼顧美學與節能的設計。
《 南華微光 》
業主 | 屏東縣政府
建築設計 | 一起設計、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 |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設計顧問 |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結構設計 | 圓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植栽設計 | 原生環境設計整合
維管單位 |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
建築與照明施工 | 久騰營造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南華微光原為屏東大武山脈下的一所農村小學,因少子化的影響,五十餘年的校園需被賦予新的生命。重新規劃後,以農業科技、熱帶植物與自然景觀等元素的置入翻轉場域,打開封閉的校園邊界,並應用植物建立鄰里連結,讓居民重新進入園區感受在地風土,不僅將校園轉型成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也成為屏東地區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
重生的園區景觀以當地常見的環境脈絡轉化成為幾何地景:連續漸變的混凝土擋土牆,順應著鳳梨田的阡陌紋理,翻摺出(大武)山脈陵線的想像;綠色草坡上種滿可食地景,草坡下的生態水池,復育了豐富的水生植物,成為民眾生態教育的場所。
水霧與微光訴說的是在地獨有的集體記憶:夜間的霧氣山嵐順著稜線上的光暈蔓延草坡而下,充溢桃花心木林,並浸潤滋養了鳳梨田。迷幻場景彷若遙望基地遠方,層疊於雲霧中的山水印象。
《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 》
業主 | 新竹市政府
執行 | 新竹市政府 城市行銷處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偶得設計有限公司、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照明工程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好士達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劉森湧
緣起與願景
新竹光環境改善計畫於新竹市府周邊綠地、公共開放空間等九個地點進行夜間照明燈光改善,以永久性的夜晚燈光設置融入以城市歷史文化建設為涵構的步行街道系統及生態環境環繞的生活圈。透過都市節點與連續綠帶的光環境整合,提供從都市到人行尺度的連續光感知體驗,並期望透過舒適及適當的照明優化都市夜間光環境,使得以護城河串聯之周邊都市環境更加生氣蓬勃。其中包含考量古蹟建築立面特色給予適當照明,並與周遭環境和諧調整,以期創造友善城市夜間地標、提供公共景觀綠帶夜間優良光環境,及舒適的市民活動空間。
設計範圍
主要改善以下九處的燈光照明:新竹州廳、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新竹州圖書館、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市影像博物館、新竹市護城河 ( 中央路-世界街 )、新竹公園入口、新竹菸酒公賣局、新竹市孔廟;次要改善新竹市府綠地與公共開放空間之燈光。
《 波光市集 》
業主 | 新竹市政府 產業發展處
建築設計 | 嶼山工房、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趙宇晨
位於新竹市的南寮漁港,具豐富漁業歴史涵構及休憩觀光潛力,本新建建築做為其中鍵結漁業與觀光休憩的重要設施,除疏理機能及回應空間架構系統,更透過對話環境地景、回應氣候、順應在地營造技術,發展因地置宜而自明自由的風土建築。
建築主體是由幾何、模矩化的構築單元系統形成的巨大波浪形SRC頂棚,以及交織集成材(CLT)及型鋼構成的板狀拱弦垂直牆體構成。設計構想是透過各個機能空間量體的打散配置,降低建築高度,在其間形成各種尺度的視覺、人行穿梭及活動發生的開放空間,並以水平延展的大型頂棚及擋風牆體做整合,形成可同時抵禦新竹海濱夏季酷熱、冬季東北季風強襲的嚴苛氣候條件,以及回應港區地景的濱海建築。
市集建築體大尺度而單一的材料,以及刻意收斂精簡的細部著墨,企圖形成整體建築巨大而抽象、去物質化的奇特輕盈狀態;而大棚架下低矮均質且線性配置的攤商設施,以及單一的不鏽鋼材料與系統構件的機械語彙,則與抽象棚架主體建築形成對比和對話。
在日間,簡明大器的建築在日光下之美,不言而喻。入夜後,建築的表情在人造光需兼顧空間機能與強化建築語彙的特色需求下,成了另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