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南華微光》
業主 | 屏東縣政府
建築設計 | 一起設計、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 |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設計顧問 | 和光接物環境建築設計
結構設計 | 圓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植栽設計 | 原生環境設計整合
維管單位 |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
建築與照明施工 | 久騰營造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南華微光原為屏東大武山脈下的一所農村小學,因少子化的影響,五十餘年的校園需被賦予新的生命。重新規劃後,以農業科技、熱帶植物與自然景觀等元素的置入翻轉場域,打開封閉的校園邊界,並應用植物建立鄰里連結,讓居民重新進入園區感受在地風土,不僅將校園轉型成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也成為屏東地區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
重生的園區景觀以當地常見的環境脈絡轉化成為幾何地景:連續漸變的混凝土擋土牆,順應著鳳梨田的阡陌紋理,翻摺出(大武)山脈陵線的想像;綠色草坡上種滿可食地景,草坡下的生態水池,復育了豐富的水生植物,成為民眾生態教育的場所。
水霧與微光訴說的是在地獨有的集體記憶:夜間的霧氣山嵐順著稜線上的光暈蔓延草坡而下,充溢桃花心木林,並浸潤滋養了鳳梨田。迷幻場景彷若遙望基地遠方,層疊於雲霧中的山水印象。
設計介紹
由台27線從屏東往高樹的方向經南華大橋跨越隘寮溪,看見大武山上的雲霧將山影暈染成水墨畫的是初到南華的第一印象,隨著季節與雲霧的變化大武山在光影角度下有著不同的表情,成為我們過目難忘的景色。
山光稜線
當我們從台27線駛往基地時,會看見基地被鳳梨與老樹包圍,園區內高低起伏草坡取樣自大武山連續的地景。看似如山稜線的裝置整合燈具與水霧,日間水霧定時為山坡上的植物提供適當的養分,夜晚時化為連續起伏的燈光跨越園區穿越水霧投射出山巒剪影,成為台27線夜晚時的大武山陵線縮影。
安全回家的路
過去學校與快速道路之間沒有人行空間,學生、居民與汽車爭道,排水溝、圍牆、高差與成群的老樹分化了校園內外,老樹下陰暗的空間也成為校園死角。因此我們拆除圍牆新設行穿線號誌燈,並規劃了一片跨越高差、排水溝與老樹的銜接平台,在平台上我們規劃隱藏在做座椅下的燈具,用反射的方式照亮人行空間,減少開車用路人直視光源的昡光問題,也提供人行道足夠的照明。平台階梯上的欄杆也隱藏線燈,引導並照亮台階與緩坡,為全年齡者提供更安全的步行環境。
微光、星光
園區入口隱藏在成群的桃花心木林中,我們在利用入口的廢棄水泥水塔結構改造成照亮入口的燈塔,燈塔立面造型源自山脈紋理編織成包覆廢棄水塔的鋼板表皮,燈具被隱藏在鋼板表皮內部,讓黃光從內部向外暈染開,微光燈塔成為重生後的園區最堅定與溫暖的守護。
模擬自然的小草燈具,用曲線在夜晚勾勒出隨風搖曳的型態佇立在草地廣場、建築入口與步道的端點;隱藏在灌木中的非對稱投射燈洗亮每座山坡前的擋土牆,透過反射的方式提供廣場周圍環境足夠的照明,並已以低調照地的矮燈串連廣場與廣場之間的散步道與跑道。盡量把光線壓低不使用直射光,減少農村環境的光害,因為天空夠暗,所以我們才能在夜晚看到星光與月光。
記憶再現
水霧與微光訴說的是在地獨有的集體記憶:夜間的霧氣山嵐順著稜線上的光暈蔓延草坡而下,充溢桃花心木林,並浸潤滋養了鳳梨田。迷幻場景彷若遙望基地遠方,層疊於雲霧中的山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