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釀光杯影·再現第五酒廠》

業主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執行團隊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盈隆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楊士宏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是先民留下的歷史見證,隨時代演替,亦可賦予其新生命與新價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推動之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第五酒廠,又稱台中舊酒廠。其前身創立於日治時代的1916年,初為民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 因日本政府在1922年實施酒類專賣制度而被收歸官有, 1945年二戰後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專賣局台中支局接管、 1947年國府轉為公賣,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接管,走過百年,走過許多不同的歷史脈絡。
 
有鑑於國內近年推動光環境概念,政府逐步將光環境納入政策的推動中,查考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使夜間燈光照明成為再利用重要的一環,爰為推廣文化資產光環境的理念,本局遂以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為示範點,規劃展現文化資產建築美感之夜間照明裝置,並以兼顧設計感及展現建築藝術方式呈現。
 
本案結合原舊酒廠意象,以「釀光杯影·再現第五酒廠」為主題,透過園區夜間照明的改善使其與文化資產、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在地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文化資產周遭的光影規劃檢討,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並探索周圍光環境對文化資產影響程度。

 

 

設計介紹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位於台中市中區,鄰近台鐵台中火車站,走過百年,空間使用機能也逐漸轉型,從早期的酒品生產廠區,轉變為24小時全天候對外開放,供民眾散步休憩的空間,園區內原本酒廠的建築物,絕大多數都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園區的主管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活化空間使用,也逐步將園區既有場館空間轉變為展覽空間、藝術家駐點空間、辦公空間等等,可說是國內歷史建物再利用的先行者。
 
本次的夜間照明設置展示計畫,以「文資釀光」為主題,設計的重點在於藉由調整園區整體氛圍,結合原舊酒廠意象,重新整理園區內民眾主要活動場域的夜間光環境,包含了串聯復興路與信義南街兩個園區主要入口的文資大道周邊,以及民眾最常聚集的鳳凰木中央廣場區域。
 
自從文資園區在夜間開放供民眾休憩以來,「不夠亮」、「太暗」是園區管理單位最常收到的意見反饋,而以往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加燈」,哪裡被說暗就在那附近多加幾盞燈,長期下來就導致整個園區的光環境,無論是在視覺明暗之間的層次,或是光色與空間氛圍的營造上,缺乏整體性的呈現。
 
因此,本次設計首先處理的,便是先針對園區內的既有照明系統與空間使用需求進行總體檢,也藉此發現了在近年陸續加燈的過往中,不夠亮已經不再是問題,反倒是刺眼的眩光這類視覺舒適度的問題站上了第一線,設計單位先從「減光」的概念出發,將已經失能與不合適的燈具予以移除,再規劃加入新的照明系統。有別於許多戶外空間的照明規劃,著重於利用景觀高燈與燈柱來提供空間所需的環境照明,本次照明設置計畫著重於用「光」表現園區內既有的空間元素,例如將重點放在點亮園區內歷史建築的立面,用來型塑園區夜間空間表情,在置入新照明系統的同時,設計單位保留了園區內不同時期設置的燈桿並加以利用,讓民眾在文資園區內散步的時候,能感受到園區獨有的歷史氛圍與文化底蘊,享受以園區歷史記憶與文化資產特色釀造而成的光環境饗宴。
 
本次文資園區夜間照明設置展示計畫,對於台中舊市區的更新活化絕對是重要的,期待藉由本次的改造成果,提供園區更多夜間活動的可能性,同時也創造出吸引民眾前來的理由,也能與周邊的台中綠空廊道、忠孝路夜市與長春國民運動中心形成串聯,透過文資園區歷史涵構深度與「光」的結合,讓舊市區的「舊」成為城市活化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