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讓光游於藝》

業主 |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執行團隊 | 袁宗南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袁宗南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金日興照明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承接嘉義藝術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新創藝術家充足的展演及文化交流空間,園區面積約6.6公頃,規劃主軸以「都市文化公園」為概念,為結合表演、教育、展示以及休閒等多元功能的藝文特區。

 

座落於園區的建築深具傳統閩南式特色,屬於院落式建築流派,以民居的空間形態,使用現代化的建築手法構成紅磚、飛簷、屋身及屋背等,閩南民居建築技藝完整地表現在藝術中心的思想理念、空間群組布局、亭台閣樓,水榭迴廊,交織成一個優雅、豐富且多層次的空間。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發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包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傳統的閩式建築風格融合現代建築技術,充分地呈現時代的縮影,其透過白晝的光影變化,讓屋瓦紅磚營造出不同氛圍,而藉由夜間光環境的塑造亦可看作是日間的延伸,作為表演藝術中心新的起點,不但增加原有建築語彙的展現,也同時創造嶄新的入口意象及各遊憩節點的趣味性。

 

設計介紹

照明因人類的需求而產生,照明設計以人為本的同時,更需考量綠色設計為環境所帶來的助益,空間中的照明燈具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須恰到好處,尤其像是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開放空間,更是具有指標性的作用。此次照明設計以減法美學做原則,以最小動作達到最大的效益,證明並非數大便是美,而是讓空間以最簡單的照明即可展現本質的美,反而能使光環境濃淡有致,收畫龍點睛之效,避免光的濫用。同時,針對傳統型式的建築或具有歷史氛圍的空間,盡可能降低人為照明的介入程度,使空間保有其純粹個性,進而強化空間識別性。

 

本案延續著古人智慧,並受到來自書法藝術家董陽孜於演藝廳牌匾題字「游於藝」啟發,將表演藝術中心首重的「藝」字,解構為書寫筆法,以光為墨,重新書寫「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夜晚的篇章,讓光游於藝。

 

一個城市的形成,除了基本山水地理環境外,建築及歷史文化元素也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這些可變因素形成了每個城市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其獨一無二的城市DNA,而嘉義呢?嘉義從古至今對於色彩的文化薰陶從不間斷,藝術的創作造就了當地的文化底蘊,有「畫都」之稱的美譽。因此將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照明歸零,以光為筆,揮灑嘉義夜晚新的篇章與光環境。

 

本案主要設計重點有三大項,第一為主入口圓環及主要遊園動線燈光照明改善,加強主入口圓環照明導引功能,改善入口燈光照明不明顯以致車輛錯過入口之問題,在迎賓大道、迎賓廣場、廳前廣場及荷花池等主要遊園動線加強導引性與增加夜間氛圍,並改善原本照明的眩光問題;第二為全區建築物外觀燈光照明改善,重新思考主建築物及戶外建築物(屋頂、梁柱、牆面、廊道、石柱)燈光照明位置與角度,並移除有維修疑慮的既有燈具。突顯建築物特色、展現建築物高、中、低層次,加強戶外廊道氛圍,堆疊整體光環境的層次;第三為外圍園區動線及環境燈光照明改善,整個園區面積遼闊,以次建築群如小荷花池、蝴蝶劇場、涼亭劇場、大客車停車場等外圍環境及走道建構出遊園的動線與領域,在夜間透過照明亮度在夜在夜間透過照明亮度的強與弱來創造整體園區的夜遊體驗,同時兼顧安全及氛圍,展現戶外景觀及建築外觀的對話與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