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鳴日廚房》

業主 | 臺灣鐵路管理局
建築設計 | 柏成設計
建築施工 | 台灣車輛

照明設計 | 柏成設計
照明施工 | 台灣車輛

攝影 | 李國民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這是一個54人的移動餐廳,配備全套廚房、吧台、包廂、兩人位與四人位。我們想打造一個餐廳可以跟著台灣的美景、美食環繞著台灣,那會有多麼的興奮!透過兩年的規劃與討論,跟廚師、營運商、台鐵、施工廠商一一地討論所需要的廚房設備、餐廳結構、火車重量、電力需求等。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不是買一台國外的新車,而是用70年老舊的莒光號,拯救回來,設計成今日的移動廚房。
 
且我們發現火車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也就是一面永遠面山,一面永遠面海,於是我們以這概念設計出一個不對稱的天花,並重新原有的燈光、空調、喇叭與動線,我們把海景的窗拉大,把山景的元素拉近我們的室內,用餐的體驗與餐盤上的食材,更貼近我們的大自然。
 
「除了好吃,還要好看。」火車餐廳設計最難的是因為有些地方是不動的,但在車子移動時要如何和旁邊環境連結在一起,是個挑戰,因此「鳴日廚房」的設計創舉,包括將光線的變化與周遭景物搭配,甚至映襯食物。大片的窗戶,除了便於賞景,還考量當在外面有陽光灑進來時,可以將美食、紅白酒透過光線折射,更顯美味,轉進隧道後就變成黑色鏡子,刻記時尚餐廳的印象。

 

 

設計介紹

設計鳴日廚房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需要重新使用70年車齡的舊式莒光號列車,因此有許多地方需要被改善。不過相較來說,與高鐵相比,雖然火車的行駛速度較慢、停靠站數多,但我們運用這個特性並轉化為優勢,在火車緩慢的行駛時,心情可以更放鬆、感受更多台灣的美景。齊柏林教我們從天空閱讀台灣的壯麗,台鐵重新教我們用速度記憶台灣的春夏秋冬。
 
燈光設計成為實現設計概念的重要關鍵之一,在燈光色溫的調配上,原始車廂的燈光色溫全是冷白色調,如同辦公室的燈光顏色,給人忙碌和冰冷的感覺, 因此燈光上,我們嘗試顏色轉換的設計手法。在試驗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不少的限制: 第一,可安裝在火車上的燈具選擇較少,燈泡規格也須與電力相符;第二,使用其他色溫是否會造成整體空間照明不足。我們最後找到了一批較舊但符合我們想像的燈泡,當下非常興奮,但究竟這個燈光適不適合配置在火車空間,我們仍秉持著現場實際測試的堅持,直到測試當天燈泡裝上去時雖然心裡是擔心的,但看到了測試的結果瞬間,我們感受到了旅程隨時間被放慢,窗框的界線放大, 彷彿更貼近了窗外的風景, 伸手就能觸碰到外面的美。
 
在燈光的重新設計後,步入「鳴日廚房」宛如進入一場尊榮般的享受。「當其他的東西都暗下來之後,餐食亮起來,盤子呈現食物,可以帶出更深沉的感覺。」我們以過去曾設計過許多餐廳所累積的經驗,研究過光線對食物的影響,經過無數測試,完成怎麼拍都美的餐廳。此外,為了烘托鳴日廚房高奢的氛圍,我們特別發明宛如藝術品般的壁燈,其特殊材質可以任意揉塑,也歡迎乘客們不僅感受這美的設計,也能實際參與到藝術的創作,每趟旅程,每個過客,每個創作,都能使每盞燈永遠獨一無二,演繹交融東西方語彙的設計美學與藝術風格。空間上,為了放大台灣最美的景色,我們運用不對稱的天花設計,依據列車行駛沿線,在面山側延展自然元素,在面海測,放大窗框的邊界,使窗外景色完整地帶入車廂中,創造山與大海的連結,讓乘客們在沉穩靜謐的氛圍下,細細品味高級饗宴與台灣壯麗風景。
 
「鳴日廚房」乍看是高級餐廳的風格,但透過竹編、木頭、金屬等運用捕捉了台灣在地色彩,喚醒台灣最樸質的美麗。當乘客們悠閒的乘坐著鳴日廚房,當窗外的自然光與我們調色的照明一起灑進來,照耀在環境周圍,視覺感受上沿途台灣美麗的風景更加引人入勝,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