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業主 |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建築設計 | 張涵瑋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 |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前期概念設計 | 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李金威、OWMF Architecture
建築與照明施工 | 開源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趙宇晨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乙未戰爭發生於西元1895年,台灣義民軍為捍衛家鄉國土,與日軍爆發多場衝突,桃園經歷的戰場為乙未戰爭第二段,當時一群客家義勇軍在平鎮、龍潭等地伏擊敵軍,其中發生在平鎮地區的戰事,是少數日軍沒有戰勝的戰役之一,故這片土地有著極高的歷史意義。

 

乙未戰爭是台灣歷史的轉捩點,是台灣族群共同合作、團結抗戰的歷史記憶。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面積約3.5公頃,整個公園包含乙未之環、紀念之牆、鏡水池與二座公園。紀念公園前身被馬路切割為兩地塊,東側原為公墓,邊界灌溉水圳使之與都市關係隔離,周邊住家都背向基地;基地本來是一塊不屬於都市的空間。設計師從水渠引入水,強化公園生態,同時成為市民休憩互動的親水空間;保留基地綠蔭大樹並導入乙未戰事中象徵場景的竹林;在林下設置地景遊戲場,讓孩子接觸城市歷史記憶,也藉其歡笑為城市帶來希望。

 

主體建築為簡潔不落柱之跨橋「乙未之環」,以圓為元素隱喻族群合作、團結之意涵,以環形跨橋串連復馬路二旁公園綠地,而半月型的無邊際鏡面水池象徵桃園的埤塘之美。

 

在轉身為紀念公園的過程,除了呈現出對歷史戰事的紀念意義,最重要的是將基地與都市關係縫合,使之成為大眾重要的開放空間。

 

 

設計介紹

The Blue Brave Lighting 以勇敢的靛藍色之光開啟了本案照明設計的序曲。乙未之環橋體下方漸層式的靛藍色光帶,設計想法來自客家文化中的藍染,隱喻著客家族群的生活文化漸漸拓印在這片土地上 ; 而橋體上方玻璃扶手以色溫3000K的光呈現出乙未之環的圓,象徵著不同族群的經過長久時間的融合。


乙未之環的藍色光帶每30分鐘會微微的轉動一次,再轉動的過程中,照明設計單位藉由藍染中的深藍、靛藍漸漸銜接成玻璃扶手上3000K的光,再次呈現不同族群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意函。

 

藉由照明將鏡水池的靜謐感受與7公尺高的清水模紀念之牆空間張力呈現出來,而牆上象徵戰爭時槍孔痕跡的透光,就如同將過往的歷史昇華為夜空中星光。

 

在夜間視覺安全的基礎上,公園內以高燈、庭園燈與座椅照明等手法,透過微劇場的照明感創造不同台灣一般公園的夜間景觀。


燈光清撫過竹林,以光說明其歷史文化中的地形元素記憶,也為夜晚的公園帶來更多視覺層次。

 

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深具歷史文化教育價值意義。在靜謐的夜裡,乙未之環的光並不僅僅只是單純訴說客家藍染的文化意涵轉換,還隱喻著這塊土地因為歷史的命運,包容許多族群的匯集與生活,彼此相互交流與融合,如同乙未之環下方的漸層藍色光譜,醞染在大地織布紋理中慢慢地拓印在這片土地上,在時間長河的流動下,逐漸形成代表這片土地中文化DNA的光。

 

相信在這塊土地的人們,現在或者未來,血液裡都會有各族群組成的DNA,所以設計師希望藉由「光」,期許只要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大家不分彼此,共同疼惜丶愛惜丶守護這塊我們一同生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