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台南竹溪月見橋》

業主 | 台南市政府水利局
建築設計 | 文滙設計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唐億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十田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飛喜特科技有限公司

攝影 |  羅慕昕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月見橋」為竹溪流域周邊景觀改善計畫的一部份,台南市政府水利局為恢復竹溪自然樣態、保存人文自然、提供水域生態體驗之場域,於一〇四年底完成竹溪整體景觀規劃,並作為後續細部設計及工程施作的基本藍圖;陸續完成的右岸步道工程(含懸臂人行棧道及戧台步道),使行人與車輛有更明確之分流及提供安全舒適的人行空間,並加強綠化及更新護欄等安全設施,進一步營造出竹溪右岸水與綠共生的友善環境。一〇六年至一〇七年的竹溪第一期水岸園區計畫中,包含「竹溪」之污水截流、水質淨化與兩岸景觀改造,計畫同時提升竹溪流域之水質與景觀環境,形塑水岸兩側線型的綠色休閒廊道與都市生活水岸。「月見橋」夜間的燈光規劃方式,除照亮木構造的結構美學之處,也輔助周邊景觀休憩場所的使用亮度,同時兼顧美學與節能的設計。

 

 

設計介紹

「溪上明月皎皎,溪中見月、月中見溪」,「竹溪」於日治時期又名「月見溪」,本案提出一可賞月的曲線流線性木構「月見橋」的設計概念,展現對 a 點到 b 點移動之間的浪漫詩意 - 輕輕劃過一條曲線,將兩地的人連結在一起。「月見橋」位於竹溪公園中心河道拓寬處,猶如新月的型態連接水岸兩側線型綠色廊道與生活水岸,橋體以竹的生長型態作為主要的設計概念:輕巧,隨風彎曲,但極為堅固。主體的設計為鋼木集成材空間桁架混合構造,包括主結構的上弦結構、木空間桁架、下弦結構與不鏽鋼次結構。夜間的燈光規劃方式,下弦結構上安置的LED投射燈,在黑暗中呈現木構造空間桁架的結構美感,也輔助周邊景觀休憩場所的使用亮度。扶手中藏著LED投射燈安全的照亮橋面,橋面燈槽中的LED投射燈向上微微打亮擴張網欄杆,反射之處在遠方與夜間的繁星一同隱約閃耀,同時兼顧美學與節能的設計。「月見橋」連接河岸兩側都市的紋理與機能,延續著台南古都木構造的傳統,曲橋上不斷變化的風景,穿透與輕量的結構設計,色澤完全地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讓竹溪的景致更有層次。「月見橋」的實際落實,以台灣木構橋案例而言,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與明白木構是可實踐的結構系統選擇,也能讓更多大眾得以近距離體驗木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