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波光市集》

業主 | 新竹市政府 產業發展處
建築設計 | 嶼山工房、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趙宇晨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位於新竹市的南寮漁港,具豐富漁業歴史涵構及休憩觀光潛力,本新建建築做為其中鍵結漁業與觀光休憩的重要設施,除疏理機能及回應空間架構系統,更透過對話環境地景、回應氣候、順應在地營造技術,發展因地置宜而自明自由的風土建築。
 
建築主體是由幾何、模矩化的構築單元系統形成的巨大波浪形SRC頂棚,以及交織集成材(CLT)及型鋼構成的板狀拱弦垂直牆體構成。設計構想是透過各個機能空間量體的打散配置,降低建築高度,在其間形成各種尺度的視覺、人行穿梭及活動發生的開放空間,並以水平延展的大型頂棚及擋風牆體做整合,形成可同時抵禦新竹海濱夏季酷熱、冬季東北季風強襲的嚴苛氣候條件,以及回應港區地景的濱海建築。
 
市集建築體大尺度而單一的材料,以及刻意收斂精簡的細部著墨,企圖形成整體建築巨大而抽象、去物質化的奇特輕盈狀態;而大棚架下低矮均質且線性配置的攤商設施,以及單一的不鏽鋼材料與系統構件的機械語彙,則與抽象棚架主體建築形成對比和對話。
 
在日間,簡明大器的建築在日光下之美,不言而喻。入夜後,建築的表情在人造光需兼顧空間機能與強化建築語彙的特色需求下,成了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設計介紹

波光市集的光環境佈局並非以量取勝,而著眼於光源設置點與建築語彙對應的關係。
 

照明策略主要依循兩個原則: 環境光(Ambience Lighting)與重點照明(Task Lighting) 營造三個層次的光照環境。分別是建築體的拱形柱腳區以窄光束地崁投光燈刷亮柱栱月眉線,以及波浪天花板的低點下方帶狀投光以強化建築語彙、同時以間接方式提供整體室內空間的基礎環境照明; 攤商區則以不鏽鋼夾鑲式串連功能性結構的不鏽鋼燈槽,水平交錯分佈而有序地串接整個建築內的攤商,帶狀直接照明除滿足攤商的機能照明需求,編織交錯的光體線條與整個建築量體的曲線元素呈現鮮明的層次對比。這個水平帶狀的視覺延展在整個基地的南側機能建築(廁所與機房)的外牆得以延續;長達30餘米的線型洗牆投光,將整體光照環境與視覺主從關係在夜裡更加顯現。
 
每以T 字向三邊搭組成的木質柱腳, 對應著3盞地嵌窄光束投射燈,以狹幅的光射,由下而上,沿拱弧畫亮每一道拱弧的月眉線,遠觀如一道一道堆疊交織的光浪,凸顯其曲度之美;同時,地面崁燈刷亮圓拱線條的餘光撒向天花,似將天頂撐張開來,讓原本硬實的混凝土天花,在夜間如一張布幕般優雅的鋪展。波浪起伏狀的混凝土天花板,每於波幅向下處,以兩兩並排夾吊不鏽鋼條托接LED燈條,以40度仰角向上投照天花,間接提供環境光照亦柔和了混凝土的紋理,讓整個穹頂在視覺上軟如布幔垂沿。

照明策略亦以色溫回應木材質與水泥質感的呈現,以4000K營造主建築優雅俐落並帶著輕盈感的混凝土天花,以3000K對應垂直向度與空間使用者尺度較為接近的木質柱面體。
 
在主建築體南側之長方體建築,大面混凝土立牆後為一條挑高穿廊,一旁兩層建築,上層為電機房與市集供水水塔,一樓則為公共廁所。臨側廊道一邊的牆面以兩兩方式佈排燈源,向混凝土牆投照光束,藉由光影交錯形成韻律節奏之美。而里間公廁牆面以嵌燈和洗手台設計間接照明來補其照度,讓背光的洗手台牆面也不過於陰暗。
 
傳統照明安排,只單純追求照度,易配搭過多光源,反而讓建築因過曝,造成刺目、張揚的感受。
 
本案藉適當的照明規劃融入建築語彙,同時亦輔以兼顧得宜的照明機能營造整體的人造光環境,夜裡的波光市集,成為漂浮且由內而外透亮的光體與其剪影形成別於日間的特色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