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嘉義火車站廣場》
業主 | 嘉義市政府
執行團隊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天驥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艾歐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天驥營造有限公司
攝影 | Studio Millspace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1933年嘉義火車站完工,當時尚未有站前廣場,隨都市交通發展與轉運需求,廣場在1950年後逐漸成形。過去半個世紀,歷經多次局部調整,廣場內部各類車輛壅塞,人行空間被忽略,整體混亂而失去其城市角色。2016年透過重新梳理廣場內部與邊界之交通系統,讓廣場成為一處人與車平衡的流動場域。2.4米高的曲線候車棚低空地漂浮著,陽光與棚子相遇,賦予地面曲面光影,人的行走、運動與停留有了新的韻律。2021年嘉義火車站內部進行微改造計畫,但古蹟本體仍與外部廣場間的中間地帶缺少雨遮銜接,且夜間缺乏引導與整體光環境。在這個中間地帶,我們尋找能與靜態古典秩序對話且能銜接流動曲線的形式,以一條既是直線又是曲線的3米高新雨遮作為車站與城市之間的轉換骨幹。燈光與雨遮緊密合作結合,藉由夜間燈光讓人在空間中感受到引導,建立從都市到車站內部的連續性,並提供靜態等候與停留時溫暖舒適的光環境。車站本體外牆尚未全面整修,透過謹慎的投光,讓其主樓及兩翼的古典秩序重現,車站在新的光影流動的圍繞守護下依舊能在其中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焦點。由市區慢慢接近,車站的古典魅影,搖曳的樹影,座椅的浮光,廣場上等待著的旅人與家人,重新回到了城市。
設計介紹
a.概念
回歸車站功能及照明設計的本質,希望照明在這個項目不是主角,而是藉由夜間燈光在空間中感受到動線的引導,及提供靜態等候,短暫停留時溫暖、安全,舒適的光環境。
b.環境
由於本案之車站建築體未全面整修,所以部分外牆管線仍外露,且考量車站的功能主要是傳遞運輸,是人的流動聚散空間,因此整體照明以景觀照明為主建築照明為輔,考量人群動線避免燈具位置影響行人或眩光。
1). 建築體照明 – 避開雜亂管線立面,主樓以較強烈的投光為主,兩翼則以較均勻的泛光效果在夜間呈現主從的光層次,左翼一樓退縮空間以上照光表現鋼架雨遮古樸的姿態。
2). 景觀照明 – 景觀照明則將原本西廣場之照明元素延伸至東廣場,使東西廣場之整體景觀照明融合,靠近車站建築新增雨棚部分規劃上下照壁燈,除了與車站廣場原有雨庇層次區別外,有秩序的上下照光效果,提供了車站動線的引導。
c.永續
藉由此次廣場景觀重新規劃的機會,取消原本照樹投射燈,改以下照矮庭園燈,除了動線範圍及休憩座椅部分不設置過多的燈具,整體的燈光色溫以3000K為主,以暖白色溫營造歡迎回”嘉”的溫暖氛圍,也提供了友善生態的光環境。
d.創新
車站的沉睡大白熊,原本的照明方式是以無防眩設計的整排投光燈投射,藉此次工程將燈具安裝在立桿上選用防眩設計角度較小之投光燈,燈具隱藏在樹披間,在夜間僅將白熊照亮,突顯了白熊但不影響整體照明氛圍及白天的視覺美觀。
e.感受
景觀照明取消照樹燈改以庭園燈,並修改了座椅燈光細部,低尺度的照明方式,民眾可以很放鬆的在廣場休憩、等候。
廣場照明的層次也藉由雨遮的照明次序,從廣場外圍到接近車站內部,由暗到亮,提供引導性及進站出站心情的轉換。
原本整修後的車站大廳燈光色溫約6500K之冷白色溫,為使車站內外的整體光效協調,將車站內的主體照明燈具色溫改為4000K,與景觀照明3000 K色溫差僅有1000K,1000 K的色溫變化差訴說內外空間的轉換,又不會有太明顯的色溫冷暖感受。
f.生活
本案所有的照明設計考量皆以民眾為出發點,以民眾的活動為考量,將溫暖舒適的光環境自然而然地融入民眾生活的一般場域,沒有過多的燈光,過多的色彩,樸實的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回到照明設計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