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霧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毓繡便在燈火闌珊處

 

2019-03-17

 

坐落於南投草屯鎮九九峰下的毓繡美術館是侯英蓂先生及葉毓繡女士為了推廣當代寫實藝術所創立的美術館,同時也象徵著藝術資源在非都市區的扎根萌芽。毓繡美術館在建造完工之前便與在地有良好的互動,舉凡開放村民參與討論美術館的建築設計或者是推動藝術巷弄化,都拉近了兩者間的距離。如同李足新館長所言:「藝術會自己找到適合的方式融入到社區」,當美術館將社區中堆放雜物的空地整理乾淨,並在空地上放置藝術品後,空地周遭的人家也開始自動自發地整理起自家門口的花圃,無形之間美就在村子中蔓延開來。

 

美除了瀰漫在居民的生活中,也具體表現在毓繡美術館的建築本體上。該館是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廖偉立建築師,及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而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合作了。雙方的合作往往由建築師的感性先行,再由營造廠透過對材料的掌握及對施工技法的實驗給予建議、進行理性的收斂。過程中為了確認施工的即時狀況,往返於辦公室及施工現場早已是家常便飯。除了理性與感性的搭配外,思考材料及空間如何對應人與自然的互動也是創造出「實構築」的必經過程。舉例來說,為了融入周遭樹林及山頭的環境,建築物的色調使用大量的灰綠色青磚及青綠色玻璃板構成,大尺寸的青磚展現出大方的氣勢,但卻在整體的考量下不過分突出,並與周遭的樟樹產生了融合;青綠色的玻璃板,一方面反射了周遭的景色,二方面模糊了建築量體與背景大環境的邊界,將建築物隱藏在環境中。此外,透過清水混凝土的應用讓整個空間變得清爽,讓光線的效果展現得更加清晰。

 

關於其建築空間,最讓小編覺得有趣的是在其中的行走經驗。依著園區內通道的引導,視覺有了遠近、升降及各種角度等種種變化,這好比在山路中行車,峰迴路轉下,周邊的景色無盡地交替著,不過來到山頂時卻發現前方還有千峰萬嶺橫亙在視野中,這才明白自己的渺小。走進主展館內依舊有趣,小編總會特別注意到大大小小的窗戶,尺度的落差讓人了解到所在樓層與地面的高度差,從中感受到一座建築物正從土壤中拔地而起。在毓繡美術館,小編的每一分感受都與土地環境有關,這似乎是毓繡美術館的獨特魅力吧!

 

來到毓繡美術館,除了看看建築、走入社區外,當然也要參觀展覽。為了讓藝術創作者的用心創作可以最佳狀態呈現,毓繡美術館對展覽環境的每個細節都十分講究,為此館方請來了何仲昌老師操刀展覽照明。何老師是國內展覽照明設計的專業者,曾於北美館工作,在他眼中展覽工程的目的在於創造讓人有感的情境氛圍,讓人能看到藝術品的細節,因此透過與藝術家的一同工作以了解作品的內容便是一項重要任務。的確,在參觀《即興喜劇:茲德涅克・揚達的日常劇場》時,小編很容易就被光推入作品之中,被一件件作品的色彩、情境包圍,而在作品前不由自主的駐足。照明設計的規畫,除了畫作色彩變得更吸引人之外,靜態陳列的作品所要表達的流動、轉動、平衡及動感也被凸顯出來。您會覺得畫框內的世界活了起來,明明是觀賞畫作卻又像是在看電視或是在欣賞一齣劇,這齣劇的播放鍵便是展覽照明。以往只知道展場及博物館照明要使用演色性高的燈具,而這次的觀展經驗則很確實地讓小編意識到優質的照明對展覽作品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