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隧道的彼端,是對未來城市的期望
2019-03-17
走進徐州路的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第一眼看到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竹木隧道》時。完全能夠感受到它散發出來的寧靜窩心氛圍。竹木隧道雖然亮,但不是那種光芒四射的綻放,而是用擴散的方式,將溫暖傳遞給人們,在周遭冷白光的環境中,那股氛圍更加強烈。當您靠近竹木隧道,您會感受到一股安定正包覆著您,夾雜著木頭香味及秋月的溫度。
竹木隧道是以實木而非集成材作為主要結構用料,採用抗拉的台灣桂竹做為拉力桿,從內部hold住整體結構使作品更加穩固,以去蕪存菁的手法創造了簡潔卻富含秩序的美感。底座的部分也充滿巧思,設計者將鋼構底座分割成三塊,使整件作品得以依不同場景調整配置模式。作品頂端則覆以白色半透光的聚碳酸酯板,讓日光可以在作品中間自由穿透,強化了作品輕盈感。在照明工程的施做上,則期望能達到如同日間的光影效果,因此選用黃光LED燈條,並將燈具隱藏以保持整體乾淨俐落的視覺呈現,現場觀看時則會有光是從每根木樑中透出的錯覺。
建築師致力打破都市水泥叢林的現狀,提倡搭配計畫性造林達到二氧化碳銀行城市 (CO2 bank city)的願景。該概念闡述了人類若能有效及永續地使用森林資源作為建材,一方面能將二氧化碳固定在木頭原料中,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方面能減少使用鋼筋混凝土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加一減下,同樣是建造一坪的樓地板,以木構建造能減少約一公噸的大氣二氧化碳。都市中對樓地板面積的龐大需求,木構建築對消耗大氣二氧化碳的效果更被加乘、放大。
現今在台灣推廣木構概念會面臨許多挑戰。以竹木隧道的建造過程為例,為了確保結構的安全度必須使用楊氏係數達90的木材,台灣目前卻缺少這樣的檢測制度,因此只能使用自日本進口的木料而捨棄國產材;亦或是,作為建築物須面對更多關於防火的問題,因此該作品只能作為臨時建物;更別說台灣在木構建築教育所面臨的斷層,這些現象都再再顯示了推廣木構概念的困難。
從明亮進入黑暗再返回明亮,是隧道給人的獨特感官經驗。通過竹木隧道,我們看到隧道的彼端是未來城市的希望及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