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北港街上朝天宮,夜半鐘聲到……
2019-02-23
笨港(Ponkan),這個地名在16世紀下半葉就陸續出現在數張海圖中,約略指涉臺灣西南部海岸,其背後有濃厚的海權時代意涵。當時這裡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了許多澎湖的漁民前來捕魚,進而發現他們以往未曾發現的陸地,並上岸與這裡的原住民有了互動。繁盛的貿易活動,使得西班牙人、荷蘭人及英國人也漸漸視笨港為一臺灣中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據點。17世紀,顏思齊、鄭芝龍率泉、漳之眾開墾雲、嘉、南一帶,進一步造就18世紀初笨港的繁榮。笨港分為兩個聚落,分別為笨北港、笨南港,其中笨北港就是今日的北港,而整個笨港的發展也與笨港溪息息相關。隨著河道淤積,北港的商業在清治中晚期漸漸沒落。不過,日治時期的糖業又讓北港迎來另一段繁榮,直至今日當地還留有糖業的相關文化資產。
講到北港,不得不提當地的信仰中心 北港朝天宮。相傳康熙33年(1694年)臨濟宗的「樹璧」和尚自福建湄洲奉迎媽祖神像駕臨當地傳香,北港民眾在其引領暨紳商捐地下,於康熙39年(1700年)募款建成的「天妃廟」,便是今日的「 北港朝天宮」。在昭和年間鐵道部印製的全島觀光地圖上,僅刊有北港朝天宮這一座媽祖廟。至今,北港朝天宮是臺灣知名的媽祖廟,出自朝天宮的媽祖分靈廣布全台各地,有著龐大的信仰圈,甚至連遠在南非的開普頓都有朝天宮的分靈,其萬年香火,更是吸引全臺灣各地前來進香。2017年起,宮方認為燈是一個發亮的物體,而這樣的光明應該每天都跟我們有關係,不只是燈會那幾天才被點亮的臨時裝置,在這樣的信念下,朝天宮被點亮了,化身為夜晚北港街的光明花燈。
飄著雨的夜晚,來到朝天宮,香客依舊絡繹不絕。在白光的照射下,屋頂的剪粘,得以於夜間展現在世人的眼前,不同於白天觀賞剪粘時常因眩光的問題而無法清楚看到人物的表情,以柔和的人造光照射剪黏能使場景細節得以完整呈現,讓剪黏更有戲劇性。好動的白光抱著雨珠從琉璃瓦溜了下來,彈起了一粒粒水花,灑落庭院一片皎潔。由於朝天宮的主殿相當高,殿跟殿之間的院落空間相對小,自然的狀況下月光很難灑落在院落間,不過在照明的效果下,庭院像是充滿了月光,發生了一種院落變大的錯覺。
朝天宮有著公認最漂亮的木構造建築,無處不刻,每一個雕刻都隱藏著有趣、豐富的寓意。進入朝天宮前,右手邊青龍門上的雕刻,刻著一隻大大的金色螃蟹,上面寫了一個三跟一個元,文史老師紀老師說科舉制度中的舉人第一名叫解元,貢士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叫三元及第。至於為什麼是螃蟹呢? 因為螃蟹是甲殼類,讀起來甲殼甲殼,科甲科甲,正是由此而來。正門左右兩側各是一公一母的螃蟹,在古建築裡會將陰陽五行融入建築裡,表示完整無缺。沿著步口檐廊,順著光的導引依序參拜各殿,神尊的祥和被凸顯出來了,人得以更安心地向神明傾訴內心的擔憂。雖然香客不少,空間中卻瀰漫著一股寧靜,讓人們的祝禱能更清楚地傳達給媽祖婆。看著這些在廟裡因為照明而展現細節的雕刻及裝飾,讓整個北港朝天宮生龍活虎了起來。在照明的幫助之下,神、人、空間似也變得更加緊密了。
以人照光強調剪黏的立體感,卻又不至於造成眩光,影響人物表情的展示。
殿跟殿的院落,有了月光灑落的感覺。
順著光的導引在殿跟殿之間穿梭。
神尊的祥和被凸顯出來了,人得以更安心地向神明傾訴內心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