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願,季風吹散瀰漫在平原的哀傷。
願,海波平息全島人們內心的不安。
願,陽光照耀在蘭陽大地,伴隨著結實稻穗的是人們的燦爛笑容!
2019-02-24
日治時期的蘭陽平原盛產甘蔗,製糖後往往留下大量蔗渣,身為製糖會社老闆的鈴木梅四郎便派人去日本學習以蔗渣製紙的技術,由製糖業帶動造紙業的發展,開始了蘭陽平原的造紙產業。幾經更迭後由大川平三郎接手了製紙業務,昭和8年(1933年)改良以蔗渣製紙的技術,獲得很好的成效,至此宜蘭地區的造紙業開始穩定的成長。兩年後,大川平三郎成立了「臺灣興業株式會社」也就是今天中興紙廠的前身。
戰後,改為公營事業生產的各式紙類中,很大一部份是新聞用紙,讓台灣能在國際紙價波動的年代,維持平價新聞用紙自給自足的政策目標,其產量甚至一度位居東南亞之冠。好景不常,1970年代開始連續虧損,因此成為1989年起第一波公營企業民營化的項目之一。民營後依舊不敵大環境的波動,在2001年走進歷史。停業後,巨大的廠區曾一度被國科會選為通訊知識服務園區預定地的一部分,幾經協商,將廠區交由宜蘭縣政府做為文創園區使用。經過數年的修復,廠區一部分已作為展覽空間及文創產業育成中心,於去年對外開放。
相較於園區南側修復好的部分,園區北側表面斑駁的建築物反而更讓小編嚮往,如果親臨現場感受這些建築物的氣息很難不去想像這裡曾經的繁華,尤其在夜晚更是如此。月河燈光設計有限公司的林佩縈 Penny Lin設計師透過照明凸顯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內建築物的美,也讓整體氣氛鮮活了起來。從停車場進入園區之前聳立的六根燈柱,簡潔的造型,冷白的光線給人一股走進工業區的感覺。接著,抬頭往遠方的廠區一望,黃光、橘光、藍光、白光填滿了不同房間,讓人感覺這些未有人使用的空間是被光線所支持著,盈滿了光所散發出的熱鬧氣息,不過走近一瞧,房間內卻空無一人。這就好似外星人將宴會中的人們抓走了以後,留下了開著燈、播著音樂的房間,讓日後來訪的探險者止不住為了那凝結時光所發出的驚呼,渴望從中找到更多記憶片段。
穿梭在北側的建築間,有些空間中的燈光是靜態的,有些是動態的。動靜交叉的安排,加強了時代的錯位感,讓人有回到過去的錯覺。光線從池子中倒映在天花板,像是舞廳中透過迪斯可球反射到舞池中的光點,照射出一片歡樂的榮景。再步入另一個角落,一盞小白燈在角落獨自私語,彷若我們停留駐足在一戶人家門口,那樣的靜謐,那樣的日常。
「火車行道二結埔,兩支煙筒平大箍」,這句話道出了紙廠與居民生活經驗的連結。紙廠的煙囪依然聳立,順著映照在煙囪的光抬頭仰望,是大片大片的白雲。這一片片白雲並不普通,它們是中興紙廠最新型的紙產品-一封封飄向遠方的邀請函,向造訪蘭陽平原的訪客發出邀請,前來這座光的遊樂園,搭乘時「光」機,回到未來。
燈具下緣的光線,告訴我們夜晚的中興文創園區才正精彩。
中興文創園區過去的記憶場景,在照明下重新鮮活了起來。
擊破混凝土,扯開鋼筋,尋找其他人的蹤影。
透過池子倒映在天花板點點的光斑,不停地轉動,彷彿正舉辦著熱鬧的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