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尋光探影-台北大稻埕

廟宇除了是人們心靈上信仰的寄託與過日子安排的重心,也常是台灣聚落發展及治理動能的核心。過去在大稻埕人民圍繞廟宇的生活,勞動一天開始與結束在廟口飽食一頓、農忙閒暇在廟埕休憩暢談看大戲,有商人們將廟宇作為議事的辦公室、仕紳們也藉著廟會活動展現社經地位與手腕實力,大家相招練團對於玩音樂的熱血投入締造以往軒社佔大廟的熱鬧場景。隨著政經結構改變等因素,即使現今許多知名廟宇的香火依然鼎盛,曾經與地方產業發展和文化娛樂的連結似乎漸漸淡出於世人的眼光。


大稻埕三大廟: 台北霞海城隍廟、 台北法主公廟以及大稻埕慈聖宮中,各自封存著軒社榮景的痕跡,在石柱匾額中更熔鑄了地方發展的脈絡 ; 廟宇街區中潛藏著南北管軒社與鼓亭獅館戲班,老屋頂下是保有在地意識的復刻藝文空間,還積極與現代社會連結,生生不息地活動著。


這次【尋光探影:大稻埕光影工作坊】希望考掘在現代可見之光的背後,隱蔽於居民生活方式與歷史文化故事中的影子訊息 ; 同時讓「參與者更能敏感於光和外在空間,乃至生活空間的關係」。工作坊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與 台北城市散步合作,由導覽老師帶領大家從迪化街十連棟出發一同探訪三大廟的廟宇街區,同時有光專業與照明專業導師從旁解說,加深光偵探感知文化地景。第二階段再各自分組於不同廟宇街區,由光專業導師帶領進行光影實驗創作與光環境觀察提案,體會街區的光源設置如何影響我們的城市風貌,創造光影環境與生活文化的連結。


【尋光探影:大稻埕光影工作坊】不只是帶大家回到過去,而是如同過去與基金會合作光偵探的 見域工作室王昱登與謝爾庭於《創造城市空間的夜晚視角》一文所提及的:「在這些熟悉路口扮演光偵探,不是要參與者記住建築的興建年代,而是體會原來街區規劃與公共光源的設置,深深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各種觀點與思考,不會因為導覽結束而告終,往後他們夜晚走在街頭,此次夜間觀看的經驗,將成為更多未來自主探索的契機。」


因為實地探訪、因為身體感知、因為聆聽故事、因為觀察環境、因為專業引導,因此關懷注目、因此思考交流、因此連結情感、因此提出建言、因此創作回應……或許有一天,我們不會只在「街道間匆忙穿梭,而能在每個路口停下,娓娓道來自己獨特的城市觀察」。這一系列的城市體驗與討論交流,匯聚某種程度上的共識,讓光偵探也成為一場公民參與的行動,或許能引發日後街區生活場景的改變。

 

尋光探影-大稻埕光影工作坊

場次-6/30
名額|25名 -開放候補限額依順序遞補

費用|免費 -唯需繳交保證金500元
時間|17:30 – 20:30
集合|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362 號 – 迪化街十連棟


第一階段:文化地景探詢導師
–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導覽老師


第二階段:光影實驗創作導師
– 瓦豆製作總監-江佶洋 台北法主公廟
– 資深戲偶藝師-賴泳廷 大稻埕慈聖宮

 

本場次分成兩組,一組是資深戲偶藝師賴泳廷於,大稻埕慈聖宮廟埕與學員共同進行的光影戲創作,學員們親手製作道具及把玩聲音,結合投影機將大稻埕地景變成舞台,並運用燈具讓戲偶、道具及真人的影子產生互動,演出一場偶戲與影戲結合的光影戲。另一組是瓦豆團隊創意總監江佶洋帶領學員在台北法主公廟進行光影實驗,學員們拿著不同的燈具在法主公廟的建築外牆與內部空間投射各種光源,感受光的變化與型態。

 

場次-7/7
導覽路線|迪化街十連棟→獅管巷→慈聖宮→平樂社→第一唱片行→第一劇場→共樂軒→台北霞海城隍廟→稻江靈安社→台北法主公廟→和鳴南樂社


名額|25 名 -開放候補限額依順序遞補
費用|免費 -唯需繳交保證金500元
時間|17:30 – 20:30
集合|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 362 號 – 迪化街十連棟


第一階段:文化地景探詢導師
– 台北城市散步導覽老師


第二階段:光環境觀察提案導師

-偶得設計主持設計師 – 陳怡彰 台北霞海城隍廟街區

 

本場次由照明專業陳怡彰老師,帶領學員觀察城市中的街區光環境,讓學員們透過自身的觀察與感受,思考人置身於空間中對於光的需求,更進一步理解光在環境裡使用的不同現況。從白天的自然光走到夜晚的路燈初上,觀察騎樓、招牌乃至商業空間內部與外牆的照明,對大稻埕三大廟宇的匾額、神像與神龕燈光的進行討論,學員們詳實記錄後討論發表,彼此分享與老師交流對於光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看法。


有學員提出大稻埕街區的騎樓因店家使用不同色溫的光源,可能造成視覺上的不適應、還有學員分享三大廟在使用燈光上的對比,有時使用日光燈雖亮,但不一定使人更清楚看見建築內部的細節、或因光源配置的角度,讓人在夜晚無法辨識屬於廟宇獨特的語彙。學員們敘述自身對於光的感受的同時,也經討論理解光之於人與環境不同面向的影響力;過程中有位學員分享對於某座廟宇的燈光觀察,她感受到光塑造出一種神聖的力量,讓信徒們在夜晚即使不燒香也有情感的歸屬。


在地的商家經營者也是工作坊的學員,與大家解說自身經營空間的外牆照明,光是如何影響百年建物的細節呈現。照明專業老師也在學員分享中,提及在設計商業空間的照明時,須考量使用者觀感的諸多面向。


活動花絮

6/30 台北法主公廟

 


6/30 大稻埕慈聖宮

 


7/7 台北霞海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