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曾經掌握台灣鐵道行政超過一甲子的中樞,即將華麗轉身……

 

2019-03-17

 

鐵路對每個國家都是重要的基礎建設,它擔負著民生、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任務。有鑑於此,樺山資紀視建造聯絡南北的鐵路為當務之急,在陸軍局下設「臨時台灣鐵道隊」負責改良清代鐵路及籌劃縱貫鐵路,但縱貫鐵路的建設一直沒有很大的進展。幾經沿革後,直到明治32年(1899年),總督府將臨時台灣鐵道敷設部及民政局的臨時鐵道課合併成立直屬總督府的鐵道部,並由後藤新平兼任部長,縱貫鐵路才有突破性的進展,而這個單位也成為日治時期的鐵路行政中心。

 

該單位的廳舍最早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圍成的西側街廓,也就是清末臺北機器局的位置。明治28年(1895年),日本陸軍接收後將其改為「台北兵器修理所」,繼續作為武器維修及製造的用途。隨著火車車輛修繕的工作增多,台北兵器修理所的部分空間被撥用作為維修車輛的用途。明治32年(1899年),台北兵器修理所改為「台北礟兵工場」,翌年台北礟兵工廠的空間由剛成立的鐵道部接收。南側沿用清代房舍作為辦公廳舍,北側作為台北工場以維修鐵路設備。由於明治41年(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業務日漸繁忙加上清代留下來之房舍不敷使用,因此大正六年(1917年)決定另於現址起造鐵道部的辦公廳舍,而台北工場也因為鐵道部廳舍移至塔城街東側而得以將其規模擴大至塔城街西側全域。

 

大正8年(1919年)落成的鐵道部廳舍作為臺灣鐵路行政中樞近70年的歷史中,經歷了日治的總督府鐵道部、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時期及戰後的鐵委會、台灣鐵路管理局等時期,隨著台灣鐵路管理局於民國78年(1989年)遷至第四代臺北車站,鐵道部廳舍的繁華也隨之褪去。在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的規劃下,近幾年開始著手修復鐵道部廳舍本體及周遭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等附屬設施,未來該處將作為台博館的鐵道部園區,並在2020年對外開放。以往尚未進行修復的鐵道部廳舍,總是被人忽略,不過隨著修復工程的進展,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到了這座文化資產。近期,原碩照明設計有限公司的鐵道部廳舍照明工程的完工,讓鐵道部廳舍在夜裡有了新風貌。

 

不常來台北西區的朋友或許不知道,鐵道部廳舍其實就位在我們幾日前分享的台北北門對面,因此設計時多了對區域整體的考量。如同設計者所言「除了照明方式需尊重古蹟、減少對結構的損害外,設計上更需要遵守市政府所規劃之『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計畫』的內容。因此,燈光展演的目的不僅為張顯本體建築;更需要將周圍古蹟群的夜視覺一併考量。有鑒於北門之於台北的歷史重要性,鐵道部廳舍該如何在展現自身優雅風采的同時,又顧及都市的主從關係?這是本案照明設計最大的挑戰之一。」

 

行走在鐵道部廳舍旁,能感覺到從房間中透出一股內斂含蓄卻夾著喜悅的光。外牆的光順著紅磚,熨過巴洛克風格的泥塑,拉出一層厚厚的影,使輪廓及立體感更被凸顯,整個泥塑變得更具戲劇性。房間內的光、廊道的光、立面的光,分工合作地帶出了建築物的深度。在照度的部分,則依據建築物的視覺重點對照度的比例重新做了分配,使主入口相較於兩翼有較高的照度,不過分張揚,整體感覺十分合宜。

 

小編幾次光環境的體驗,感受到北門好似博物館的展品,北門廣場則是展櫃,在鎂光燈下,北門被展示著每一個細節。鐵道部廳舍則把人們很少活動的屋頂留給了黑暗,房間內的燈隨著使用的需要開關,兼具有機作息,僅管它尚未開放,仍能感覺到它正被使用,跟著整個都市的生活步調呼吸。

 

台北北門、鐵道部廳舍及周遭的撫台街洋樓、三井倉庫、大阪商船台北支店、北門郵局等文化資產,目前正陸續修復及開放,透過文資的魅力帶動臺北西區舊城區的活化,是台北西區門戶計畫的主軸之一。不久後,我們將會有另外一篇關於這一帶整體的感光文,請大家持續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