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介紹
基金會以持續、廣泛且具深度的方式,長期自不同面向進行光影文化的推廣活動。多年來,透過點亮計畫及相關大眾參與活動,一方面整合產、官、學界及民眾,積極促成城市文化地標的點亮實踐及推廣活動;另一方面致力於尋求及培養更多感光種子,於2015年起正式連結台灣的正規教育體系,深入國中小校園內,結合各方師資共同規劃光環境藝術教育課程,希冀透過「光」的教育紮根,匯聚出更深刻、長遠的永續能量。
下學期藝術課程規劃
文/顏亦慈
上學期課程安排同學體驗各式媒材與藝術表現形式,初步探尋了將內在感受轉化成作品的可能性。在嘗試書寫、繪畫、捏塑、肢體開發、口語表達、導演、演出據點探查等課程與簡短的校園呈現之後,下學期將針對同學各自在創作中顯現的特性加以深化,陪伴他們建構屬於自己的創作語言,並協助同學在校園中尋覓適合的場域,進行展演。
在教學命題上,上學期我們不斷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探索如何表達內在情感或珍視的價值。過程中看到同學們在接觸新的媒材或表達形式時,從彷徨觀望到逐漸勇敢開放的態度;有了這樣的基礎,下學期我們預計更進一步地引導同學感受創作過程中與他者的「關係」,帶領同學以分組合作的模式完成作品。這裡的「關係」可以指涉自己與他人、與物件、與自然、或不同表現形式間的關係,以「清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同時,也意識到他者的存在」作為教學方向,提醒同學在展現自己的初衷時,不忘覺知自身與周遭的相對立場;同樣的,在感知他者或環境影響著自己的同時,亦不忘自己的價值。
下學期的「小遊,戲」課程共有四堂課與一次展演呈現。這四堂課我們將引導同學密集地進行集體創作與排練,並於校園中呈現創作成果。預計將全校28位同學分為六組,分別以「球」、「我說」、「走時間的人」、「對稱的舞蹈」、「綁」、「十年後的這裡」等主題發揮。上學期課程中,我們為同學的學習狀況、作品與課堂學習單縝密的建檔,除了掌握學習反應、調整教學方法之外、也作為觀察並給予適當教法的依據。下學期分組創作的命題,即是在評估上學期同學們的表現與屬性下決定與分配的。
一、「球」
集合一群對球類運動有高度興趣的同學,在他們在創作時,嘗試以肢體、陶土或口語表達等形式,將藉由肢體與書寫等遊戲的方式帶領創作,展現對於各式球類運動的熱愛。
二、「我說」
鼓勵同學從泰雅古謠中,截取族語單詞作為根源,再以現下的生命經驗再詮釋古語中蘊含的意義,透過音韻與口說的交錯表現。
三、「走時間的人」
試圖與同學討論時間與生命的關係,利用時鐘、手錶、沙漏、捲尺…等計算時間或丈量長度的工具進行排練。
四、「對稱的舞蹈」
展現的是肢體的對稱性,同學將體驗趣味的肢體開發,亦考驗團隊合作的默契。
五、「綁」
運用繩子的捆綁,實驗人與人、與空間之間的距離與張力,牽制、拉扯、同步或分離,開發各種互動關係的可能性。
六、「十年後的這裡」
將延續上學期陶土捏塑的經驗,利用現成物或同學自製的偶作為元素,輔以同學自行設計的場景與燈光,製作小型的物件劇場。
我們期許下學期的課程中,同學能夠延續上學期逐漸累積的創作能量,開啓更為深入、細緻的創作歷程,同時亦不忘保有遊戲中靈活的思考、豐富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