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從無感到有感  全民參與營造理想光環境

『光,是城市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所有的光都有文化的意涵,恰如其分的呈現出一個都市的故事;而城市裡的光環境規劃雖由公部門主責,但同時非常需要市民們提升感光意識,才能支持公部門政策推展。』—光偵探計畫主持人林大為

當每一個人都成為光偵探,對光有感了之後,就會進一步關心、為自己居住的環境發聲,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在不到三個星期的報名時間,感光台北光偵探活動吸引了110名來自不同領域的報名者。而挑選參與活動的32位光偵探,分別來自建築、室內空間、工業設計、劇場、光學科技、藝術、公共政策、通訊等各具專業背景的學生或上班族。

 

感光老師和光偵探們投入時間和精神,貢獻自己的專業參與城市改造,希望藉由更細微的觀察及不同觀點的激盪,針對民生、碧湖、景美、西門町四區,提出觀察及改善規劃,希望提供給公部門參考,共同創造更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及城市的價值。

 


【民生】光之綠洲 — 點亮人與人的美好互動

『我覺得民生社區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地方,有居民居住、會出來活動,還保留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這是臺灣很美的地方,燈光,是我覺得可以去輔助這件事情,讓臺灣這個人情味被看見,而不只是照明,或者是裝飾。』 —民生組學員 呂家慧

民生社區是台灣第一個全國性美式示範社區,有完善的公共休息空間。白天可以看到濃密綠樹,甚至是後巷也有許多盆栽,呈現出整齊、綠意盎然的感覺。但到了晚上,民生社區就好像就是披了一層昏黃的紗,整排的黃光讓社區瀰漫著想睡覺的感覺,此外由於光源集中在民生公園,人也大都擠在民生公園活動。

 

光偵探開始思考,希望用光點串起民生各個不一樣的地方,連結居民們的夜間生活,營造民生獨具的特色,於是他們提出光之綠洲,綠洲為沙漠中的水源及生命的聚集處,希望光之綠洲遍布於民生社區之中,像是光的藏寶圖,讓居民藉由光的營造,能夠有更多的互動。

 


【碧湖】光與自然的協奏曲 — 創造人與生態共生的和諧光環境

『碧湖的特色是在於如何去創造一種人與生態共生,自然和諧的光環境,既顧及到居民的使用習慣、運動習慣,然後也不去破壞它既有豐富的生態,這種互相共生的過程,我覺得是一個非常珍貴,並且需要去保存的特色。』 —碧湖組學員 陳婉寧

到底是要給人使用多,還是尊重生態多?這是面對環境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尤其當生態是都市景觀特點時。碧湖,一個以湖為主體的公園,有著豐富的生態植披,走在公園內就可以聽到蟲鳴大自然的聲音,這是都市中難能可貴的事。由於周遭是住宅區,夜間使用的人多是當地居民,年齡大概20-60歲之間,除了慢跑、拉琴、聊天,在碧湖公園內還設置了釣魚區讓人釣魚。碧湖不是原始生態區,也有開放讓人活動的地方,因此光的舒適度就要被照顧到,於是光偵探開始構思,如何在這個公園生態跟人的活動範圍有一點點交錯的地方,打造一個平衡的光環境。

 

例如公園內著名景點之一的九曲橋,橋跟湖的關係原本應該非常親近的,但目前到了晚上LED燈光呈現的方式,太過強烈地表現橋身的質感,且當人在橋上行走時,也會因為眩光無法直視湖畔。光偵探參考國外案例,建議將燈光建構在扶手欄杆下,不但將橋身也可以跟燈光一起做共構,透過燈光跟湖面的倒影,營造出湖面詩意的呈現。

 


【景美】光之全能挑戰— 連結多元夜晚生活空間與需求

『其實我以前念書的地方在景美附近,常常到景美夜市跟河濱散步,但一直都沒有太多感受。藉由這次的活動,我重新看到景美光環境很多雜亂的地方,也同時感受到,其實我們應該可以讓這個環境更棒,來回應景美這麼美的地方。』 — 景美組學員 王進坤

景美,步行15分鐘的路程中,集合了台北人兩大熱門夜間活動場地:夜市和河濱公園,就像是台北市的縮影,在短短距離內,從高密度商業區,轉為開闊休閒空間。從招牌林立的夜市,途經住宅及國小,轉換到景美橋下的河濱公園,光偵探觀察人們的使用行為,將踏查路線分為住商混合區、文教區、河濱公園、景美橋(地標)、夜市,感受分析在這豐富複雜場域變化下的光環境,歸納出可改善、也是台灣常見的光環境問題,並提出建議。

 



例如河濱公園為了要打亮運動場地,功能性的考量使得整個空間光源顏色混亂。針對色溫對比大問題,光偵探以紐約High Line為例,建議用不同燈具搭配,高的燈凸顯空間的功能,搭配低尺度照明,把行人通道打亮,不樹立整排的高燈,反而更具有指引功能,兼顧功能性及空間視覺美感。

 


【西門町】光之風華魅力 —展現新舊融合的時代感與文化特色

『西門町是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每次我都會覺得環境實在非常的豐富,但說不上來總覺得在不同區域有不同感覺,經過老師帶領、解說視覺次序後,我慢慢知道我的感覺是怎麼產生,我希望在更了解西門町光環境後,透過一些改善方案,讓西門町擁有它不同文化特色的同時,又相當的協調。』 —西門町組學員 張建宏

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西門町代表台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聖地,隨著台北市逐漸向東發展,西門町的商圈地位幾度式微,而後捷運板南線通車、中華路林蔭大道闢建,以及西門特色商圈的重建,使得西門商圈進入另一階段的復甦,並成為青少年次文化的代表、國際觀光背包客造訪之地。這次光偵探觀察的路線除了熱鬧的商業區,還包含聯合醫院、電影公園、天后宮,在不同文化特色中,光偵探希望重新用光述說每個不同空間的故事。

 


 

例如電影主題公園原本是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後因為環境污染及虧損而倒閉閒置,園區內還留有煙囪遺跡,但目前照明方式容易讓人忽略,光偵探建議重新用投射光,凸顯有層次的線條感,也提高煙囪的能見度,吸引大家駐足重新認識這個空間的歷史軌跡。

 


結語

光,不僅是照明
更代表了一個城市的高度

無法觸摸、無所不在,這是光的特性,我們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更將原本美好的光,擴張成為過度的光亮,讓都市樣貌迅速轉變。招牌都成為霓虹燈閃耀才足夠醒目,LED隨處可見,好像才能保障安全,夜晚的都市,於是成了一團光亮,忽略了使用者真實的感受,也遺忘了呈現環境文化特色的思量。

 

理想光環境需要整體環境的控制,每一項事物彼此之間都是連動光譜,環環相扣。僅有變動局部的設計,單點打亮,容易造成光污染。在技術進步的現在,我們更應整合眾人之力,以更好的使用思維,正確的運用資源,讓人們夜間活動時感到安全舒適,提升都市整體美感,讓都市變得更好。

 

光偵探,不只是單一活動 更是改變未來的第一步。

 

社會改造需要公民參與,從思維的扭轉,到軟硬體的更新,2012-2013年基金會對台南城市區域空間,進行訪查,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在地意見領袖、社區攜手合作,結合地方特色及設計思維,將探索化為行動,打造台灣首座「光之廟宇」-台南風神廟。執行過程中,基金會不間斷地帶領民眾從關心生活環境出發,並藉由具體的光環境改造案例,啟發自身對環境的使命感。光環境運動不只是著重硬體的改造工程,因為光源只是輔助,文化、歷史、空間與建築物本身才是主角;因此,基金會相信唯有經過充分溝通的整合,才能讓推廣更全面,改變兼備包容,擴大且持續乘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