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淡水禮拜堂

大河畔光影協奏曲 

主辦單位 |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管理單位 | 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照明設計 | 原碩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施工 | 原長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1932年加拿大牧師偕叡廉(馬偕之子)設計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該怎麼形容淡水?位居河海交界口的淡水夏天陽光特別炙熱,冬天特別濕冷,也因為兼具河港與軍事要塞的地理位置,近四百年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1629年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建聖多明哥城;1641年,荷蘭人擊退西班牙,把聖多明哥城改成紅毛城。1860年英法聯軍後,清廷簽訂天津條約,淡水被指定通商口岸,國際門戶大開。12年後,加拿大籍的長老教會牧師馬偕博士便搭船來到了淡水港,積極學習臺語與地方文化,展開傳教工作。在臺居留長達29年期間,創設了淡水禮拜堂、偕醫館、女學堂、牛津學堂等,引進西方醫療,使淡水成為臺灣教育、醫療西式現代化的先河。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長期推動「點亮計畫」光環境示範,秉持「以人為本,呼應環境」的理念,在點亮了臺灣的廟宇文化(臺南風神廟)、古城風華(屏東恆春)和藝文場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之後,持續走訪島嶼各地,行腳來到北臺灣,選定淡水河畔的淡水禮拜堂,做為「2019點亮計畫」光環境營造的據點。


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展現文明的進程、點亮文化。「好的光環境設計,不僅對環境友善,更要凸顯空間的歷史及文化面貌,讓光不只有照明的功能,更能讓人與土地和環境對話。」基金會總監李依樺說:「我們認為,馬偕牧師的開墾,讓原本尚未受到西方現代的思想與科技啟發的淡水小鎮,在宗教、醫療、教育、文化交流各領域都亮起了光,對北臺灣的歷史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和『點亮計畫』的立意是不謀而合的。」

 

重現溫暖的開拓史與生活記憶

淡水禮拜堂主體為紅磚結構。據周宗賢、李乾朗兩位教授民國94年為當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制定的《臺北縣縣定古蹟淡水禮拜堂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淡水教會調查資料顯示,教堂採用扶壁、柱頭飾以小帽尖,外牆秀面採用三萬塊松山三美路機器製磚廠出品、質堅色美的紅磚,由名匠黃阿樹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鮮豔色彩至今未曾稍退,是臺灣紅磚建築的精品之作,也是淡水洋風文化的重要表徵。


如何透過光環境的營造、再次凝聚人們對於昔日這座「淡水之光」老教堂的仰望?基金會請來曾為鐵道部廳舍進行照明設計、獲得2018台灣光環境獎設計師陳宇晃進行照明改善計畫,範圍除了教堂本體,還包括緊鄰的偕醫館、街燈、教堂前方廣場與周邊路樹植栽。「設計有兩大前提:不侵入百年古蹟教堂建物,同時考量人在教會環境的使用需求,運用原有燈具、電源處更改光源,或從周邊建物搭建燈架,從外圍投光,在影響環境最低限度下,進行整體照明改善,營造對人和環境都更為友善的光。」陳宇晃說。


教堂右邊的鐘塔直聳天際,宛如虔誠禱告的手,成了光設計的一大重點。「淡水禮拜堂和鐵道部廳舍雖然都是古蹟,但背後隱藏的歷史意義不一樣。鐵道部想呈現『舊城區』的歷史感,淡水禮拜堂的光設計理念則在於彰顯出當年馬偕博士佈道的精神。」


他強調,燈光設計的意義不只是把建物打亮,更重要是重現溫暖的人文歷史、生活記憶。教堂依山面海,在照度設計上力求「比月亮暗一點」,避免人造光影響夜空,展現人與自然環境共存的光價值。減少路燈的眩光干擾,光線採「上亮下暗」,代表從上帝而來的溫柔、崇高、神聖的光感,讓民眾走在錯落有致、巷道蜿蜒的馬偕街上,或在教堂階梯、廣場休息時,能感受到月光、微風、樹影及古老教堂所散發的神聖氛圍,懷想上帝的慈愛恩典、馬偕牧師奉獻的無私精神以及百年前淡水港的風華歲月。


跟著藝術家尋訪有光的世界

藉由淡水禮拜堂點亮計畫,基金會也將光環境美學推廣至校園。與淡水鄧公國小合作,邀請藝術家王德瑜、陳敬寶策劃「有光的世界」課程,讓孩子們在同一場景、不同時間,畫出不同色調的景致,藉以認識印象派將自然還原為光的描繪,提供觀看世界不同的方式。也帶領孩子製作針孔相機,實地走訪畫家作畫的場景,觀察光線的變化,用自製相機紀錄淡水禮拜堂的光與美,透過實作與走訪經驗,讓孩子們真實體會生活中的光環境,加深對家鄉和文化的認同,創造未來世代對美好景觀、生態、文化的視野與責任。


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生活中的光無所不在,隨時影響人們觀看、體驗世界的方式,期望點亮這座極具代表性的建築物,讓更多人感受北臺灣百年的人文歷史風貌。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明的建設,百年來,人們為淡水這座城鎮的夜晚創造了點點亮光,期許人為創造的光不會影響星空月光,而是重新拾起人與環境美好的關係。


淡水河沿岸的夜光是怎樣的光華?在點亮一座教堂之後,從此,我們有了更美好的想像。


關於淡水禮拜堂
創立於1875年的淡水禮拜堂是馬偕牧師來臺成立的第一間教會,也是北臺灣第一所教會,為當時馬偕宣教、教友聚會的場所。1901年馬偕去世,1915年改建,因外敷白灰而被稱為「白色禮拜堂」。後因教友人數日增,教堂空間不敷使用,1932年三度重建,由馬偕牧師兒子偕叡廉親自募資、設計、督建,改建後的淡水禮拜堂為哥德復興式的建築,為普遍流行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一種教堂建築式樣,內部風琴、古鐘、講台、聖餐桌及部分座椅至今仍保持原貌,在臺灣宗教信仰、建築、藝術、地方開發史及東西方文化交流上,都極具重要意義與價值。教堂建築風格古典雅致、氛圍神聖莊重,不但是各地觀光客到淡水必定到訪駐留之處,也是許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據點。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