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培訓在地導覽了解古蹟的故事與現代價值

與生態解說接軌,讓恆春半島擁有人文 x 自然導覽的雙軌優勢

基金會與屏南社區大學合作18週「光影古城 – 夜間導覽培訓」課程,邀請已認證的恆春半島社區解說員參加,並贊助邀請外部講師,串聯資源,蒐集、豐富古城人文生活記憶,讓解說員了解古蹟的現代價值,以及如何為古蹟說故事,與大家共同激盪古城發展的另一種想像。

 

此次培訓課程,結合來自不同領域之專家及講師,以自身之專長及生活經驗,針對中強光電基金會為古城所設置之光影效果、其呈現想法及理念之以及恆春生活故事、在地文化記憶..等面向,培養恆春古城與老街夜間解說員在地的夜間導覽能力以及相關解說技巧的提升,並拓展在地解說多元發展面,亦藉此進一步發展古城夜間之在地文化與生活故事導覽遊程。

 

  • 在地江國樑校長用民謠作詩,透過說唱藝術分享古城的故事

  • 在地張順興校長分享從小住在古城,小時候採瓊麻打工,老街繁華沒落的變遷

  • 文資專家傅朝卿呼籲,古城是場景,不是背景,是主角,不是配角。如果能透過適當的創意介入,悠閒的環城行走,是件幸福的事!

  • 游智維讓解說員知道精彩、有深度的旅行,就在「生活」中

  • 作家王浩一告訴解說員建築廟宇、美食(愛吃、愛玩)都是了解一個小鎮生活、歷史脈絡的關鍵

  • 古蹟經理人李明俐分享了英國沒落的工業古城,居民用文化資產活化復興,創造觀光產值;在台灣也有民間私人的力量修復自家的古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屬於台灣過去的故事

  • 燈光設計師江佶洋帶我們進入光的故事,他在2014年臨時點亮東門之後,他學到放下絢爛奪目的美麗,謙卑的透過光說大稻埕阿公牙醫診所的過去現在未來


光影古城 – 夜間導覽培訓課程

時間 | 2016/9/1-12/31,共18週,每週四 7:00-9:00pm 

地點 | 僑勇國小研習中心 (屏東縣恆春鎮西門路146號)

光影古城夜間導覽培訓課程表

堂次

主題

講師

1

恆春民謠與在地解說發展想像

江國樑

2

用民謠說在地故事

江國樑

3

老街巡禮與在地故事

張順興

4

恆春半島星象(一)

謝桂禎

5

老街店家故事與建築特色

蔡宗憲

6

文化商機-優質旅遊及品質觀光

游智維*

7

恆春半島星象(二)

謝桂禎

8

為小鎮、古城說故事

王浩一*

9

古蹟的教育/經濟價值-英國文化資產體驗行銷之經驗分享

李明俐*

10

夜間環境美學 光的生活應用-用光點亮文化

江佶洋*

11

公共論壇週-高齡者的心靈諮商與輔導-

秦秀蘭

12

古蹟入門與恆春縣城歷史

林瓊瑤

13

古城文化價值、世界與台灣文化資產、文化遺產與城市節慶、與世界接軌脈絡

傅朝卿*

14

在地生活~在地故事

王明堂、徐吉福

15

恆春民謠欣賞與運用

江國樑

16

恆春半島星象(三)

謝桂禎

17

古城導覽

林瓊瑤

18

成果展 – 學習分享與成果發表

   * 基金會贊助邀請之外部講師

 

 

我們在做文化旅行的規劃,一定會注入在地元素,到斗六看老師傅打棉被,到美濃參加開基伯公的滿年福活動、吃鐘理和媳婦家常菜說文學故事,甲仙讓新移民新娘做家鄉菜跟孩子學拔河。在地生活特色,聽起來很平常,但都是深度旅遊的賣點。— 游智維 風尚旅遊 創辦人

古城從以前的防禦、界定及認同的功能,到現在「見證歷史、永續創新、反映生活」的展現,有難得的保存意義。古城,是住民優先的真實生活城。保存古城是為了與居民共好,不是為了觀光而保存。雖然恆春古城在日治時期,統治者允許民眾拿取城牆磚石修復家園,看似破壞,換個角度想,是古城的生命在擴散與轉換。城牆與城門應該是場景,不是背景。城牆與城門應該是主角,不是配角。若透過適當的創意介入,新舊共容的古城有無限的可能。邀請恆春的大家同心一起思考古城的過去,現在,未來~— 傅朝卿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導覽是一種量身定做的服務,面對不同背景的觀眾如何讓導覽內容與觀眾產生連結是十分重要的。舉例來說,如何向法國旅客介紹武廟,浩一以西方的戰神作為比喻,法國旅客立即產生連結,嘗試以他們的經驗了解台灣的神話與信仰。我對恆春的四個理解:「城」、「美食」、「故事」、「生態」,讓學員透過另一種觀點釋,再次認識歷史的恆春、美食的恆春、故事的恆春、生態的恆春。— 王浩一 府城一哥 作家

我因為過去從事文化交流的工作經驗,必須學習如何向外國人詮釋自己的文化,我發現古蹟是最能夠代表一個文化特性。當我們思考古蹟經營的課題時,首先要釐清的是古蹟是生活的一部份,非抽離生活脈絡的空間與建物。「古蹟要經營的不是空間,是人和故事」 所以,在古蹟小鎮中,能夠聽古蹟說故事、發覺古蹟環境中生活紋理的最佳人選,是生活在地的導覽員。— 李明俐 古蹟經理人 新竹周益記執行長

佶洋擅長以光作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他以改造阿公的牙醫診所作為案例,將初衷、堅持與感動的歷程與導覽員分享「只要做對了,故事就會出現」。佶洋同時也提到現代人對於夜晚與黑暗是疏離,也因此造成光的過度使用(甚至是濫用),而忽略事物的真實面貌。這也呼應了夜間導覽的設計與思考,靜下心來感受夜間光環境,才能感受到古城的生活記憶與意義。— 江佶洋 劇場燈光設計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