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

原來星光閃耀

業主 | 南投縣政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發起單位 | 南投縣清境觀光協會、台灣星空守護聯盟
規劃單位 | 海西諮詢顧問有限公司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在光源錯綜、燈火通明的都會區生活久了,常讓人誤以為夜色不夜,天黑不黑—拜現代發展各式快速絢爛的照明設計過度「放閃」之賜,城市夜空常是一片灰撲撲,連星光也黯淡了。

 

白天不懂夜的黑,光亮不懂暗的美。遠在南投縣仁愛鄉海拔2756公尺的合歡山區,入夜後卻另有一番璀璨迷人的暗空風景。

 

合歡山的星空,非常希臘

九點多的山夜一片深沉冷寂,濃墨般的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可容百餘人的鳶峰觀星平台卻熱鬧得很,不分四季寒暑,總聚集著三五成群的天文迷,人手一部天文望遠鏡或觀星攝影鏡,專注、癡迷、屏息地緊盯著上方或遠方灑了滿天碎鑽似的大小星群,偶有救護車或趕路送菜的大卡車轟隆疾駛而過,四射的遠光燈束瞬間劃破夜色,引起一陣不約而同的懊惱惋嘆。

 

合歡山是2019年8月底剛通過國際暗空組織(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IDA) 核准認證的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Hehuan Mountain Dark Sky Park),是臺灣首座、也是繼南韓永陽螢火蟲生態公園、日本沖繩縣西表石垣國立公園以來,亞洲第三個成功案例。

 

「韓國永陽是中海拔的螢火蟲復育區,離都會區較遠,日本西表石垣國立公園以濱海觀星為特色,但人口密集及夜間漁火過亮的問題仍然有待改善。」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總體規劃主持人林正修分析:「合歡山具備高海拔、低大氣擾動、生態資源豐富等先天優勢,加上周邊交通設施完善,可及性高,只要降低周邊燈具使用,觀星品質可達銀級以上,超越日韓。」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總體規劃主持人 林正修

 

夜間強光 星星也受害

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位於臺14甲線21.2公里至37.1公里(鳶峰至小風口)沿線兩側,是臺灣少數光害汙染程度較低的中高海拔山區,當下半夜雲霧退去,公路沿線的鳶峰、昆陽、武嶺及松雪樓等地星況極佳,向來是超人氣觀星勝地。直到幾年前公路管理單位一連在鳶峰、翠峰及公路最高點武嶺裝設路燈及電子看板,終於引爆天文界與部分在地居民的疑慮:強力恆亮的路燈,會不會深化光害(lighting pollution)的傷害?

 

大多數人都理解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卻渾然不覺過度的光也會造成環境災害。直接面對燈光,人體瞳孔會快速收縮,因此無法看到亮度比燈光暗很多的星星,然而「為光所害」的何止觀星活動?合歡山地處中海拔森林與高山草原的環境交界,物種多樣性極高,夜間強光會導致植物生長季節錯亂、生物時鐘受到擾動,干擾夜間動物的視覺及飛行方向路線,強光也可能誘聚集鳥類、兩棲類、哺乳類往光源集中而造成路殺,長期下來對整體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都是負面影響。

 

經過抗議,路燈及電子看板安裝了避光裝置,但眼見都會及淺山地區的光害問題已開始往中高海拔山區蔓延,守護星空行動腳步加快,天文社群與清境觀光協會合作倡議,發起合歡山為臺灣星空守護區,2018年與南投縣政府、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共同合作,正式向國際暗空組織爭取認證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2019年8月成功獲得認證,被譽為「民間社區與政府實體合作的典範」。

 

保護夜間天空環境的黑暗

合歡山暗空景觀麗質天成,但環境生態、人文內涵乃至於觀星品質的維護,則有賴後天努力改善提升。

 

國際暗空組織的核心理念是:暗天不暗地(dark sky is not dark ground)。「暗天」指光線不漫射到天空,「不暗地」則意指不影響人的視線,要達到認證標準,不是天空夠黑、星光夠美就行。以美國為例,在中西部的暗空城鎮,透過官民協作達到「安全、節能、星空」兼顧的三贏局面,即住戶燈具與路燈儘量以加設遮罩、減少向上光源,新設的商業照明則須經過審查,跨國企業如麥當勞或7-11的廣告照明都依法減少1/3 的流明並取消所有的向上投射燈,改用低色溫的暖色路燈,節能與安全性更甚於藍光LED。

 

申請合歡山為暗空公園,申請方同樣必須盤點周邊光源並提出改善計畫。雖然十數公里外的清境風景區並不在暗空公園範圍內,但因林立的餐廳、民宿等各種向上漫射的輝光(glow)直接影響觀星品質,因此被要求列入改善光害,南投縣政府也被要求承諾推動仁愛鄉各村燈具改善,以「亞洲第一個暗空鄉鎮」為目標前進。

 

南投縣政府觀光處處長王源鍾認為,從環保面、生態面宣揚光害防治觀念,成效有限,把星空當成觀光資源,以促進觀光為前提,才有誘因。縣府與清境觀光協會理事李從秀及台灣星空守護聯盟創辦人劉志安規劃觀星行程,不少外國旅客聽到合歡山可以拍到清晰的星團、星雲,都有興趣來臺一睹暗空美景。「清境、合歡山除了草原、高山、花海之外,星空更是國際級的。」王源鍾直指核心:「一旦了解清境的光害溢散到天空,會讓合歡山觀星等級從銀級掉到銅級,直接影響觀光客來清境旅行的意願,大家會比較願意配合。」

 

林正修指出,國際暗空組織目的在於保護夜間的環境生態,避免不必要的光害影響到人類的視覺與夜空環境,其所核發認證的區域,並非完全無光害、無人居住的叢林、荒原、凍土等荒蕪之地,因為這些無人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沒有人工照明,何來光害之有?推動的是有人聚居或經常造訪的地方,已有人為光害燈源,在爭取認證的過程中,透過溝通、協商、調整,以適當、合理的方式使用燈光,減少光害所帶來的環境傷害,進而形塑當地獨特的光文化、光特色,才是推動暗空認證最重大的意義。

 

南投縣政府觀光處處長 王源鍾

 

「愈亮愈好」的迷思亟待破除

由此想見,不同於多數建築照明是透過「光」來凸顯空間,在合歡山這個沒有邊界的自然高山地區,光工程設計的重點從來不在於新增了什麼,而是減少了什麼。暗空公園不是「一次認證,永久有效」,而需要年年送新計畫到國際暗空組織重新接受審核。為落實促進觀光承諾、鼓勵業者響應,南投縣政府以干擾環境最低的工程法建造觀星平台,另一方面,清境民宿業者也認真展開「減光行動」,要集眾人之力將光害降到最低。

 

李學鎮是最先響應的民宿業者。他將全山莊共約100多盞燈具,燈泡換成符合國際暗空組織要求的500流明3000K色溫,同時將室外庭園燈的上半部塗上三層環保漆來遮光,避免散射的光線外溢到天空,嘗試用最低的成本,做最有效的照明改善。2019年9月底,清境觀光協會通過「關燈公約」,清境地區統一在晚上9點關燈,每戶所關的燈應超過二分之一或總照明安培數三分之二,關燈後所留的照明以向下照射為原則,以確保用路人安全。「通過暗空認證,是認識光污染、建立光環境意識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守護合歡山星空責任的開始。」王源鍾說。

 

臺中市天文學會理事長林啟生在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申請書中表達了期待:「臺灣2300萬人集中在1萬平方公里的平原擁擠地生活,光害嚴重,大城市夜空幾乎看不到星星,我們需要有座高山的暗空來保護星星,為後代子孫留下美麗星空。」劉志安則說,臺灣是多山的島嶼,希望合歡山的成功經驗可以被複製到其他地區,讓黑暗的星空不會消失,讓珍貴的自然生態得以永遠留存。

 

據國際暗空組織調查資料,世界正以年增2%的速度變得更白更亮,過多過強的人工照明對生態系帶來日夜節奏錯亂、生物運作改變的重大影響,因而林正修認為,就緊迫性而言,推動暗空的重要性更甚於對抗全球暖化。「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喚出了臺灣公眾對光害的覺醒,但真要讓主流民意體會『暗』與『靜』的美,『愈亮愈好』的迷思有待破除;人類想保護自身安全,需要更多來自對環境的察覺,而非刺眼的燈具。」

 

百年來,照明豐富了人類的夜間生活,而合歡山的暗空,揭示了令人省思的現代光文化、光價值,一場寧靜的光革命,正從合歡山悄悄展開。


關於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

合歡山屬於臺灣中央山脈北段,整個山區包括了合歡主峰、北峰、西峰、東峰、石門山等多座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暗空公園劃定的區域,自鳶峰天文教育館以下2公里(臺14甲線22.1公里處)直至小風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合歡山管理站,以道路中心線外推左右各500公尺(臺14甲線37.1公里處),區域內包含鳶峰天文教育館(現鳶峰停車場)、昆陽、武嶺、合歡山莊、松雪樓、滑雪山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合歡管理站,地處臺灣中央地帶的中部地區高峰,包括臺灣公路可達之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