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高雄市立美術館
以光織界
業主 | 高雄市立美術館
照明設計 | 沁弦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施工 | 碁點實業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禾磊建築/禾磊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施工 | 博昇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回憶兩年前剛到任時,聽到有人用「文化沙漠」形容高雄,總是十分不解:「高雄是充滿活力與文化願景的城市,人們只是對高美館不熟悉罷了!」她親自拜訪高美館周邊的豪宅鄰居們,甚至到百貨公司名牌專櫃旁「站櫃」發送高美館門票,積極鼓勵人們來高美館走走看看,卻經常無功而返。漸漸地終於明白,人們並非不愛美、抗拒美,而是不知道如何接近美,對於去美術館有一種「看不懂所以不敢去、不願意去」的藝術焦慮情結,這不只高雄,而是放諸全球皆準的普世現象。
美術館愈來愈被視為是城市創意文化進步的指標,近年在形態上,已經大幅跳脫儲存展示藝術品、傳授美術教育的傳統功能,而著重於提供一個優美自在的人文環境,讓人樂於悠遊其間,以五感體驗美學、美感所帶來的震撼與感動。高美館在臺灣是擁有25年歷史的老牌美術館,如何找出自己的立足點、建立獨特魅力與競爭力、成為吸引人的當代美術館,成了高美館亟待面對的課題。
「美術館不能只是藝術家、美術界的美術館,而應該是市民大眾的美術館。」李玉玲強調:「當代的美術館必須是開放而且具延展性的空間,提供來館觀眾全新的美術館空間體驗。」如何拉近與市民的距離、強化互動對話?環境、空間是體驗美感的直接管道,因此決定從空間改造做起。幾經勘查,最後選定坐落於入口大廳後方的104、105展覽室改造進行專業設施的升級計畫,邁開高美館轉型當代新型態美術館重要的第一步,大膽開啟美術館空間的新想像。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
環境光的日常與非日常
104、105展覽室佔地共約五百多坪,兩室之間有一條不易運用、被戲稱為「潮間帶」的狹暗長廊,李玉玲坦言:「這裡是高美館最有問題、卻也是最有表現空間的展室,用『舊裡翻新』的手法來做,做得好,應該能爭取到最好的能見度,起到最高的示範作用。」
當代藝術的多元形式對於展覽空間的需求,已非原有單一黑╱白盒子所能因應。設計團隊依據業主的期待和基地的條件,提出「光間」的想法,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光的整體空間,讓民眾可以聯想到日常環境、但又非於日常的狀態;也就是在展館中創造出「環境光」,不以投射光聚焦在物件上的視覺意象為訴求,而是轉變為更生活化的觀展經驗,讓觀者與作品產生更深層的關係,並符合當代藝術各種展覽形式多元而有彈性的使用。
光照在美術館空間中,不只提供基本照明機能,更是營造整體空間氛圍,展現藝術作品最佳狀態的關鍵。
「對於建築空間來說,光是非常重要的事,人會和光互相交流、發生關係,有了光,人才可以看到這個空間。因此空間和光的配置絕對是一體、密不可分的。」建築師梁豫漳表示,光間緊鄰戶外園區,因此最先要處理的是日光,由外而內,進到室內後,再來處理間接的自然光及人造光、夜間的月光、以及其他光源所產生的影等等。「設計目標很清楚,就是要創造一個彈性且能自在運用光的空間,『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一開始就把光設計納入規劃中,請照明設計師提供一套具邏輯、人性化操作的系統介面,而不是像一般建案那樣,做完了空間再來打燈。」
建築師 梁豫漳
透過光看到作品,而不是看到燈具
團隊以厚牆及光膜天花系統,界定整個展覽空間場域。由104展室光梯通往二樓展廊,透過大牆的水平開口,延伸不同的高度視角及空間經驗。白色擴張網天花與光膜,表現出材料的虛實層次,更整合空間設備及展覽功能需求。灰色無縫地坪強化兩展覽室的連續性。穿越與104展覽室相連的節點空間,大牆圍塑出105展室的完整性。由大牆區分通往二樓的長廊空間,白天時可引進自然光,給予觀者在密閉的展覽室中有一個中介的呼吸空間。延伸104展室白色擴張網天花與光膜的幾何方向,強化兩間展覽室的緊密連結。
高美館光間是國內公立美術館第一個採用科技、節能的全新光膜系統打造的新型態展覽空間,在硬體設備上,已經是大型美術館的規格。照明設計師林靖祐分析,這是國內少見以照明為主的案子。在一般展覽空間裡,仰頭一望都會看到一條一條的軌道燈,軌道燈可以充分照亮作品,但本身非常具有目的性與存在感,反而容易分散對作品的注意力。他希望設計沒有特定燈具存在的狀態,相較之下不是那麼具有目的性,會產生一個比較柔和自然的「環境光」,讓觀者經由光看到展品,而不是看到燈具。
「因此我們使用了光膜天花板及智能控制光軌,裡面藏有許多顆LED燈作為發光體,利用玻璃纖維製建築膜的透光性,做為光的介質,光照下來時會透過介質擴散出去,變成一個非常均勻的發光介面。」裡頭還整合消防、空調、警報和結構。展間兩側的牆壁也是新造的,建構新的「牆」與「天」,不只重新界定展室空間,也藉由動線關係的重新組織,極大化利用挑高及複層的空間形態,並且運用光,使主要展覽廳間相互產生了流動關係,觀者從以前那條狹暗廊道往下看,可以感受到觀看的不同可能,與展品及空間展開新的對話。
照明設計師 林靖祐
以光出發,織就遠大的國際視野
改造完成後,館方特別舉辦了一場以展覽空間「空場」搭配音樂為開場的展演活動,讓展覽空間及燈光成為主角,呈現有別以往在美術館裡的體驗,別具創意及魅力。李玉玲在開場時表示,這是透過空間改造由內而外、由硬體空間到軟體展示的改變,讓美術館從原本藝術殿堂的形象,轉型成為與大眾更接近,且提供未來藝術家得以更多彈性自由展演創作的空間。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吳瑪悧對這樣的改造作為深表肯定。她認為,高美館光間整體汰換舊的照明系統,重新打造了新的照明系統及中控系統,讓整個展覽環境的氛圍、動線、體驗更符合多元展示主題的需要,更有彈性,也更能有效啟發展覽或看展的創作及體驗。
近期在光間展出的《以光織界:徐永旭的藝術世界》創作研究展中,藝術家徐永旭以「光」的視角詮釋2011年至今的21組件重量級代表作,並首度發表高近2層樓的薄層高溫陶巨型作品,透過空間裡的光影流動,讓觀者看見了手痕的游移與土在火煉之後的肌理變化,感受如光一般的撫觸溫暖;在這裡,不只提供藝術欣賞的感動視覺,也讓觀者在光環境的感知上,得到美好的經驗。
全世界的美術館不是已經改變、就是已經走在改變的路上!李玉玲認為,美術館是孕育城市文化的發電機,市民美好日常生活的所在,正如沼澤區的龐畢度藝術中心改變了法國瑪黑區的文化,位於埤塘區的高美館同樣富有潛力且責無旁貸。在這美術館變革的時代,高美館要以光出發,以光環境的改造,發揮「小花理論」的漣漪效應,為臺灣美術文化,織就更遠大的國際視野。
關於高雄市立美術館
座落於高雄市內惟埤文化園區,含括美術東二路、美術館路、馬卡道路以及明誠四路環抱區域,佔地40公頃。以人文景觀結合自然生態,園區內除了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主體外,也設置了兒童美術館、雕塑公園、湖區生態公園、以及南島文化場域,提供市民一個兼具藝術、文化、休閒、自然生態、教育的多元生活園區。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