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好的光讓我們感受到作品所要傳達的...
作品要怎麼樣被看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是了解創作的意涵、傳遞的內容與故事、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都會影響到用怎樣的光線來面對這幅作品。
池上,肥沃的沖積平原孕育台灣的稻穀美學。六十年歷史的穀倉,儲放一代代飽食生活的稻米,乘載縱谷土地的記憶。這次基金會來到位於台東池上市中心,緊鄰鐵道旁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展開一場不同以往的光偵探行動,從戶外走進室內;從光源紛亂的城市街道,轉進藝術館空間裡打向藝術作品的靜謐燈光。這次工作坊由光專業江佶洋老師進行課程解說,並讓光偵探們在藝術館中爬上梯子實際操作。
實務操作第一講:燈光永遠在第二線
課程一開始老師就丟出這樣的提問,美術館為什麼需要光呢?為什麼要在這架設燈光系統或軌道燈?如何讓作品真實的脈絡被閱讀,並且能夠透過照明顯示歷史文物之美,佶洋老師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把展示作品當作是表演者來照明,燈光退到第二線,主角永遠都是台上的演出者。在展示照明中光不會是主角,而是讓作品呈現最好的樣貌與姿態。
光專業江佶洋老師課程進行中
實務理操作第二講:照明的三大元素
在美術場館裡,展覽照明的三大元素第一個為真實的(Presentation),怎麼讓真實的力量被看到,這是照明要做的。第二是保護(Preservation),照明的過程應防止紫外線及高溫來保護作品。第三是節約(Conservation),這是近代重要的議題,老師提到所有能源支出都與館舍的資源分配有關,如果把照明計畫想得深遠一點,還可以節省的電費及整體資金開銷。
實務操作第三講:簡陋的照明創造可憐的展品
佶洋老師請大家試著閉上眼睛,思考自己在過往國內外展館的經驗中,光在腦海中最美的畫面?光能將美的感受傳達給所有觀看的人,當我們走進一個展覽空間時,照明的好壞大大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感受,好的光會讓我們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到作品所要傳達給我們的情感、作品的肌理與質感。簡陋的照明會創造可憐的展品,如果光沒有突顯優勢,反而會暴露缺點。
實務操作第四講:關注展品本身
美術館中我們所要觀看與體驗的就是藝術品本身,光與空間則是營造讓我們融入其中的氛圍。其中經過許多技術層面的考量,才能達到讓觀者享受展覽的結果。經過照明,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展品本身,而不是區域。佶洋老師舉例,日光燈是區域性照明,所要突顯的展示作品並不會被照顧到,再來是需要控制眩光,展覽區域中常會有許多玻璃材質的展示櫃,反光的照明利用角度的計算就可以處理這樣的問題。
學員嘗試為作品用不同燈具打光
實務操作第五講:了解展品所要傳達的內容
在美術館空間的照明,更重要的在於策展人或是藝術家所要傳達的想法,作品要怎麼樣被看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是了解創作的意涵、傳遞的內容與故事、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些都會影響到用怎樣的光線來面對這幅作品。照明的方式會決定之後每個人觀看這個作品的方式。所有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看到不同的畫面,所產生的思維也會不一樣,也許與創作者創造的截然不同,但那就是藝術最好玩的地方,因為每個人可以從中領悟到自己最想知道的那件事情。光、空間與展品,必須要一起去思考,不是為了打亮而打燈,而是去思考背後的道理、思考其歷史脈絡。
課程告一段落,大家踴躍提問
實務操作第六講:觀察空間與認識燈具
聽完老師的課程,大家走入放有蔣勳老師作品的大展廳開始實務操作的工作坊,從空間與動線帶領大家看整個空間中光的呈現,用光討論這個空間的展示並詢問學員在這些空間中的建築細節或展品是不是能被觀眾閱讀到。老師跟大家一一說明認識燈具,教大家如何讀懂燈具上面的資訊。基本的消耗功率,瓦數;演色性CRI值,演色性是我們面對展品,現在上去的光會不會改變作品的顏色,演色性越高越不會改變展品原本的顏色,燈具燈會註明演色性的值;幾千K幾千K是色溫,色溫越低看上去會越偏黃色,色溫越高越接近白光,高色溫可以忠實呈現平面作品的色調。利用高低色溫的差異能展現不同的層次。以上這些是燈具的基本資訊,真正的專業燈具還包含角度,角度非常重要。光束是一個圓錐體,不論是泛光燈或聚光燈都會有一個角度,所以永遠都在計算的是:角度、亮度、消耗功率、投射距離,角度會影響的是光照射的範圍。
示範不同的色溫
實務操作第七講:展示照明的四元素
老師說當你要決定作品怎麼被看時,要掌握四個元素,一,燈具與作品的位置與關係很重要,老師示範不同距離打光時,作品呈現的差異。二,光出去的角度,同樣的距離,光束出去的角度三十度範圍更大、更柔和。三,亮度,使用遮光罩或特殊鏡片可以處理光的雜質或使光的照度一致。四,色溫,作品本身才是作品要告訴我們的。
光偵探學員嘗試研究燈具
實務操作第八講:角度的運用
打燈時要看作品不要看光,在限有的條件之內,當燈軌高度一樣、距離一樣、面積一樣時,角度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針對每一幅作品使用不同的角度,讓整體空間更有層次,讓焦點聚焦在作品,觀眾進來時先閱讀到作品再來是建築的細節。
實務操作第九講:分組練習
經過老師的解說與示範,光偵探學員分組各自選擇一幅作品試著改變打燈方式,練習老師所提到的四大元素,運用藝術館的燈具爬上梯子實際操作。佶洋老師也分別針對各組所打的光給與建議與調整。
分組實務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