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漁伕、船員、掏金夢,大陳新故鄉的故事
我們是否願意述說「這個充滿不平等關係政經脈絡下所開展的跨國旅途,與離散者歷經連根拔起與異地重生的獨特流亡經驗」?
宜蘭蘇澳的岳明新村是1955年「大陳撤退」後重置義胞的重點新村,義胞中被分配到岳明新村的村民,將原位於大陳島鬧區西嘴頂第一大剎招寶禪寺的觀世音菩薩神像帶到宜蘭蘇澳,在當地重建招寶宮。建築與大陳島上的樣式大相逕庭,採取的是現於台灣城鄉宮廟常見的彩繪裝飾形式。在大陳人心中有特殊地位的招寶宮,曾經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如今的背景畫面是人口外移、人煙幾希的頹圮村光。
大陳島:「大陳撤退」與「敦克爾克大行動」
「大陳撤退」的時空背景是在1954年國共戰爭進入尾聲,國民黨政府已在安排撤退的部署戰略,位於浙江沿海的大陳島,被欽點為台灣作戰的烽火前線,如同澎湖、金門、馬祖地區,是復國大業的基地,是反共大陸的跳板。在那之前,大陳島聚落上沒有官府治理、沒有形成所謂現代社會的結構,也不存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發達的仕紳階級,是一個人民自給自足、自組義勇軍與海盜倭寇對抗的漁村島嶼。 「11月4日,中共魚雷艇擊沈台灣的重要運補船太平艦」,直接威脅海上運輸安全,取得重大軍事勝利,並在浙江建設先進飛機場,起飛幾分鐘內就可以飛臨大陳島上空。」此時在島上的國民政府駐軍已達一萬四千人,軍隊進行群眾編組演習,戰火步步逼近,民眾惶惶不安。
共軍開始轟炸大陳 ! 「根據美國外交解密資料,以及大陳部隊師長胡炘的回憶錄都顯示,大陳死戰是蔣中正當年絕對認真的選項,連美國人也不敢輕忽蔣中正的意志,他計畫在此打一場大仗,將美國軍隊捲入台海衝突,即使無法戰勝共軍,也期待藉此役鞏固中美尚不穩定的軍事聯盟關係,以及夢想中自由世界圍堵共產的重要軍事領袖地位。」 於是在大陳島外圍防線的一江山島,持續兩天兩夜的血戰,電訊交通完全斷絕中止,槍砲聲不絕於耳,海上漂來浮屍,幾近一星期的時間,硝煙無邊無盡,大陳島居民陷入絕望。轟炸未熄於耳,蔣經國搭乘的水上專機「藍天鵝」降落港灣,開始執行「金剛計畫」: 護送大陳島與附近列島防線軍民全體坐上以美國第七艦隊為首的船隻安全抵達台灣。
腦海中重構「大陳撤退」的名場面,視覺效果不知是否能與壯麗寫實的<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場景調度相比擬?但是特效規模絕對是年度重點的奇幻大片。神力金剛掌,將大陳島土地連根拔起,島嶼底部飄揚著與泥土粘連的氣根,浮空而出。密集成群在海面上映照著雁型隊伍暗影的藍色天鵝,以橘黃嘴喙銜咬氣根,優雅毫不費力又有節奏地拍打著翅膀,滑翔移動再側翼協力調整方向,護送巨型島嶼團塊騰空飛行。而在彼岸等候著的是先走一步的「一江山七百二十烈士」英勇魂魄與美麗之島島民,列隊在港口歡呼迎接一萬八千名「義無反顧,毀家報國」的愛國者。
這個撤退或說流亡的過程,大陳人的詮釋,也就是建構自我認同與歷史定位的書寫,可以宜蘭蘇澳招寶宮正殿前石雕展現的場面調度為代表。石階上的大型石雕呈現主題是八仙過海的傳說,眾仙角色道具與動作關係皆符合民間信仰的設定。最令人意想不到之處是左上方應為畫面遠景的山野叢林中刻畫了註明為大陳成功鎮岳明里的建築圖紋,下方示意為八仙所過之海的舞台中央出現了兩艘鑲著青天白日徽章的現代大型軍艦,周圍環繞著借助風力行駛的古代帆船,浪花奔騰雲海滔滾,在偉大的航路上向右下方的島嶼,台灣,前進。
大陳新村:漁伕、船員、掏金夢
抵達之時舉目全島物資缺乏,政府動員民間捐助,撥款與提供土地。歷經兩年暫時安置的等待後,除了在華新育幼院與員林實驗中學,日後受到良好教育與國家栽培,也被稱為大陳菁英的師生們 ; 絕大多數的「大陳義胞」陸續遷入分布於十二個縣市中以農漁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由美國援助造村材料經費的三十五個義胞新村。
從大陳島到基隆港,從暫時安置到大陳新村,搬入新村新屋不到一年,大陳年輕男性立刻開始第三波的大規模遷徙。 「這一波的遷徙,主要是經濟窘迫與住宅窘迫的問題。以安置在海邊漁村的新村為例,人們寄望可以捕魚,但卻無法完全靠海為生。因為配給他們的船隻太小,共用的人口太多,而台灣沿岸和大陸棚的大陳漁業性質不同,沒有黃魚,也沒有抓之不盡的白帶魚、墨魚,也沒有岩石上隨手可撿拾的豐富貝類。而他們缺乏台灣沿岸漁業捕撈的基本技術與漁場知識,對於台灣人的漁產的加工與銷售也幾乎完全外行。住宅空間窘迫是逼迫人口離鄉的另一個現實原因。」
1949年後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非為官員亦無軍人身分的一般家庭,沒有日式宿舍或是新建眷村可以居住,經常選擇遷入日治時代被列為不能興建房屋的管制區域,如在鐵道兩側或溪流周圍等居住環境較差的廠房農舍內落腳。與上述的家庭以及因為政權轉移失去土地家園的原來住民相比,大陳村民能夠在有經濟規模的聚落內取得合法免費的住宅空間,已為世人所稱羨。村落中的房舍,是由每戶派出一名青壯人手協助興建,另由政府聘請師父負責專業部分,大家合力分工完成。在高雄旗津實踐新村居民口中的「大房子」與「小房子」,是以興建當時的人口數量決定每戶房子規模的大小。「小房子」約略是四口之家居住,只能分配到四坪左右,扣除睡覺的床位與一張桌子外,幾乎沒有其他空間,一家居住非常勉強。村民男性面臨經濟與住宅空間皆窘迫的壓力,只能外出找工作,開始第三波的移動。1960年大陳義胞就業的困境,再度獲得政府注意,針對村民進行就業輔導。這次勞動政策的邏輯,如同分配浙江沿海的大陳義胞到台灣沿海的漁村居住,假定大陳人熟知水性,所以是適合作為遠洋漁業或者貨櫃運輸的跑船人,順應當時台灣為勞動力輸出國,培養海員輸出以賺取外匯的政策。
當然海員的待遇相較於外出打工所能謀到的職位都來得好,但是大家都知道跑船人每日生活是看不到地平線、看不到土地的,一個陷落船艙裡的浮游生命,大陳人再度陷入流浪漂泊的宿命,勉強可稱得上是優渥的待遇與無所依歸的永世輪迴相比,代價太大,那不能是終局。跑船的大陳人離岸出港,再一次背對家鄉,但是這一次他望向的不是另一個島嶼,而是一片新大陸,一個掏金夢都能實現的新家園。
「傳說中一九六七、八年第一個大陳人在紐約跳船,在唐人街中國餐館找到洗碗的工作,自此開始了一連串跳船到新大陸開餐館的大陳跳船連線。故事大多是以是丈夫先跳船,存了一些錢還債,然後把太太接來一起創業開餐廳,然後又把小孩接過來團圓。有些奶奶爺爺跟了過去,有些沒有。而少數成功賺到錢的故事,很快感染更多人選擇這一條路。今天在紐約、波士頓都有不少大陳移民,還組織有大陳同鄉會」。這是大陳人第四波,或者可以說是最後一波的大規模遷徙移動。
成為大陳社區:做一盞為遊子歸鄉點亮的燈火
時至如今,如同登高宜蘭蘇澳岳明新村的招寶宮眺望所見,屋舍傾頹百無寥落,多數的大陳村落僅剩個位數住戶,有學者田調發現其中一個村子僅存幾位纏小腳的老奶奶,與後來移入的單身老兵。三十五個義胞新村,目前僅存緊鄰都市的花蓮、永和、高雄三處的大陳社區,尚能窺見昔日村落的生命力量。其中,位於永和新生地的大陳社區近來因為政府的都更政策,再度走入世人的目光範圍。
已然凋零的聚落尚有機會存續的關鍵繫於,政府對此聚落物質文明與非物質文化如何保存的文化政策,我們可以看見在花蓮大陳一村與高雄鳳山、旗津的大陳故事館與相關展覽。展館裡訴說著大陳人的蔣公情、家鄉味與大陳人燒庫屋、報恩蘭盆的儀典傳統,還有所謂的就業輔導、遷徙移動以及大陳菁英、大陳新故鄉的故事。
基金會團隊來到高雄旗津海岸公園對街的實踐新村,從聞名全台的蔣公報恩堂走入村落中,樓高二層面寬三米的房子們倆倆沒有間隙,相對以不到二米五的距離對望,僅存灑落陽光的空間是行人徒步的小巷,也是居民們搬出塑膠椅晾曬大陳方言與新住民語言的前院。巷弄盡頭到底轉彎是較為開闊的主要道路,連著一條岔路的沿路牆面是以思鄉之情塗滿的大陳故事壁畫;主要道路旁的兩邊多為一樓平房,現幾屋門毀壞無人居住,或者門戶半開,門後客廳內擺設著行軍床上的老居民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閃動的小電視螢幕。我們移開視線,往磚瓦平房後方望去,一排灰綠色鐵皮屋組成的房舍,屋頂上竄出依稀可辨認是煙囪或天線形貌的軍艦輪廓。
在建構所謂的大陳文化之前,我們是否已經願意理解 : 戰役可能是失敗的、就業輔導政策可能是失全的,也願意一起拾起大陳居民或許存有的失落遺緒,以及共同探詢失去大陳居民的我們所共同居住的這片新故鄉能從中長出什麼新生命。
或許藝術或許文化,從來就不能提供任何答案,所謂的答案也可能從來就不存在。只是在建構或者以創作回應我們身處的時空環境以前,我們是否願意述說「這個充滿不平等關係政經脈絡下所開展的跨國旅途,與離散者歷經連根拔起與異地重生的獨特流亡經驗」?我們是否能夠察覺離散者,「如何消解與詮釋這段旅途與歷史化的過程,如何發展出一套用來自我觀看與定位的行事法則」?我們是否同感在這一套法則下長成的「一種具有集體意義的身心感知狀態」?直面後,再感懷再消融,再順應再與之共處,成為大陳社區,你我都是那一盞遊子期盼在家鄉點上的燈火。
參考文獻
張茂桂、潘婉明、陳緯華《生之地景·大陳人在台灣》, 張茂桂主持「易地新生,大陳人的宗教與與認同」。
張茂桂· 潘婉明《Diaspora與「想往家」——關於「大陳人」生命經歷的研究》2006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東海大學
陳緯華·張茂桂. 《從「大陳義胞」到「大陳人」:社會類屬的生成、轉變與意義》台灣社會學第27期(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