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清代與日據時期台灣之教育設施,以清代談起,約略台灣在清代之教育設施與科舉制度均沿自明代,其教育設施大致可分五類
文/ 古國焜
清代與日據時期台灣之教育設施,以清代談起,約略台灣在清代之教育設施與科舉制度均沿自明代,其教育設施大致可分五類,分類如下:
一、官學
在各道、府、州縣設立之儒學,由官方出資建立,稱為儒學、孔廟或學宮。新竹之孔廟設立之時間,朝廷原準設淡水廳學在之時間在1814年並於1818年開考,但新竹之孔廟工程卻因故延至1816年才起建,1824年才完工。而考棚卻拖至1886年才開考。
二、社學
此亦為官方所設在大鄉、巨堡之中,交通困頓不易到達州縣之地,設置社學。教育八至十五歲之及齡孩童,如漢人社學、土蕃社學,例:竹塹堡社學(教育竹塹社之道卡斯族人為主)、竹南堡社學(教育中港社道卡斯任為主)。
三、義學
由地方鄉紳郊商出資延聘名師,鼓勵清寒之學生就讀,其所涉學之位置俱皆在公共空間。如新竹清代之義塾所在位置:東門義塾在地藏庵內(現東門派出所後)、西門義塾在明志書院內(現大遠百靠西門街一側)、難們億熟在龍王祠內(現南門小政料理旁)、北門義塾在演武廳(美學館)、西門外義塾玉皇廟(天公壇)、北門外義塾在水田福德祠。
四、民學
百姓私設之學校,多為秀才、貢生等所設又稱書房、書屋、學堂或私塾,北郭園、潛園皆有。日治時期官方曾做過統計全台有1822所書屋,而新竹就有182所,居全台之冠,足見清代新竹文風之盛。
五、書院
介於官學與儒學之間已補儒學教育不足,其起源自唐代之麗正殿書院改名為集賢墊書院,其最早之功能在官方作為藏書和校書的機構。中國之四大書院為: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及嵩陽書院。而台灣之四大書院則為東海書院、玉峰書院、白沙書院與新竹明志書院。在清代之1683年起至1893年期間,台灣共有62家書院,現存的仍有19家。
綜觀以上在清代時期新竹不管是在淡水廳治時期或後期之新竹縣治時期即有非常豐富而多元的教育設施與濟濟人才,而明志書院更是「北台第一大、北台第一家」,而其山長從鄭用錫、鄭用鑑、郭成金、鄭如松、陳睿芝、張金聲、陳朝龍等,均為飽學之士,作育英才,更以鄭用鑑為最,這也無怪乎有「新竹文風冠北台」之譽。
從以上的清代教育設施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文廟、學宮、書院、考棚、易學等官府所籌設的教育設施俱皆落在西門與南門之間,形成了一個文教區。其在城市佈局的地理位置上,剛好與以商業機能開發之北門街和陰陽兩界政治中心所在之城隍廟與衙署所在之東門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這也無怪乎竹塹城會在清代時期成為了北台灣最為發達的城市及政治與經濟之重鎮,而且在日後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仍然將新竹州列為與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一樣地位之一級城市,作為建設之方向。雖然後來因為城市發整北移及縣市分家而致其發展受阻,但新竹市依舊是北部地區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