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提出義務教育之概念,向首位總督樺山資紀提出以台灣為國家教育之實驗所,推動日語教育
文/曾文嬿
一、日治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
1895年
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提出義務教育之概念,向首位總督樺山資紀提出以台灣為國家教育之實驗所,推動日語教育,期讓台灣人能被同化為日本人而成立。
1896~1898年 設置國語傳習所
國語傳習所是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的基礎教育學制與場所。國語傳習所也成為台灣首個西式教育的學校,更成為後來公學校的前身。因當時台灣已屬日本領土,國語傳習所一詞中的「國語」即為日本語。此一制度之施行,讓台灣的教育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1898年起 設置小學
此一時期台灣教育並未制定一固定制度,而是因應需要發展,逐漸形成台灣人、原住民及日本人等三個系統的差別待遇教育。
1910年起 實施實業教育
1910年台灣總督府受到當時日本實科教育思潮之影響,設置在公學校內有手工、農業、商業、裁縫等與實業教育相關之科目
1912年起 廣設講習所
經濟考量的實業學校是日治時期中等教育重點,包含農工商漁都廣設實業學校。總督府最初僅設立「農試驗講習所」,之後又設立「糖業講習所」及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等修業半年至二年的職業講習所。
1922年起 改制高中職校
將原本各實業專門學校改制為三年制的高等農林、商、及工業學校職業學校。在總督府殖民規範下,臺人子弟學習多就讀師範學校或醫學校,使得教師和醫師成為當期台灣社會中人人稱羨的職業。
1941年3月 改隸國民學校
1941年3月,台灣教育令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至此,以台灣兒童為施予對象公學校學制才正式結束。
1941年3月 實施六年國教、設初中
《台灣教育令》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保 留部分蕃童教育所)。全台的義務教育(6年)學制才完全統一應教授的科目為修身、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並要求一定師資與適當例假日設計。並設初級中學校。(民國45年8/31前出生者,皆須考初中。)
1943年 全面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
二、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的分類
公學校 :(台灣的漢人,即臺灣閩南人、客家人)兒童教育為主。
教授科目為「修身」、「國語」、「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及「體操」等八個科目,修業期限為六年。六個學年的科目教授時數均為12小時,前四學年以台語文讀音進行,五、六學年則改以日語訓讀進行。
小學校 : 小學校為專供通日語的學童(幾乎為日籍學童)所唸。
小學校的就學資格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日籍兒童、並將本來的四年制教育延伸至六年,並設兩年的尋常高等小學校(初中)。小學校應教授的科目(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而設立於新竹市的小學校,僅現東門國小一所。
蕃人公學校 : 1905年起,以中央或地方經費所開設的台灣原住民兒童義務教育學校。
蕃人公學校基本上的學制是四年。根據1914年的蕃人公學校規則,該學制還可因地制宜,設立3年制的蕃人公學校學制。學習科目方面,蕃人公學校主要有國語、算術與修身三科目。另視情況可加設農業、手工與唱歌。蕃童教育所的上級單位,是負責經濟事務的民政局殖產部,其用意突顯出原住民教育與日本開發台灣山地資源的相關性。
三、日治時期的圖書管理
唐代以前,圖書管理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間是不允許大量藏書的。《唐六典‧職官》記載,「至(東漢)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屬太常,掌禁中圖書秘記,故曰秘書」。秘書監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隋煬帝的時候,秘書監已經是正三品了。
反觀「明治維新」,則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為彰顯日本皇室對殖民地的開化,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引進歐美圖書館經營模式。
1923年,大正十二年
仍身為太子的昭和天皇裕仁來臺訪問,全台興起新建圖書館之風氣以資紀念。當時圖書館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二類。而新竹州圖書館原起造於西元1922年,1925年竣工,占地10030坪。亦因上述原因,由街圖書館改為為州圖書館。
1964年
畫家李澤藩先生曾在新竹州圖書館舉行退休畫展。民國73年(1984年)3月新竹縣政府將土地與建物標售,使得大量藏書流失。新光人壽以6635萬標得後,因1998年公告古蹟後遷出。 新竹州圖書館也因官司而閒置至今。日治時期興建之圖書館建物,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有「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現國立臺灣圖書館,「臺中州立圖書館」現為合作金庫銀行所使用及「新竹州圖書館」。
四、日治時期的社會教育
明治元年十月十七日,明治天皇親祭冰川神社並下詔宣布「祭政一致」精神,推動神道國教化政策,神社遂成為國家統治權力至高無上的精神象徵。隨後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興起「廢佛毀釋運動」,以致許多佛寺遭毀。
神社
1897年起,日本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各地興建神社,大部分為祭祀征討台灣因殉職於甲午征戰的能久親王(北白川宮),,成為日本人對台灣宣傳忠君愛國的樣板。利用神社的普遍建立,控制人民思想,達到鞏固統治權力的目的。神社選址,常選擇都市鄰近外圍、可俯瞰城區及行政中心的小山崗或半山腰凹,除了象徵神、人交會,神聖、世俗接壤意象,也有「居高臨下,守謢萬民」的用意。新竹神社現為大陸人民收容所所使用。
新竹州廳
建於1925年(大正14年),1927年(大正16年)完工,1932年(昭和7年)再擴建入口門廊部分。1920年代起,台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調整,將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新竹州管轄的範圍包括今日的桃竹苗地區,州廳官署 就設於這裡。1998年7月列為古蹟,建築至今90年。每日早晨,州長需立於車寄上方之露臺對神進行遙望,以示代表人民對神社之敬仰與服從。而小學生每學期的遠足行程,皆須由州廳大門行經參道(現今之中山路)至神社內進行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