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歷史是一個城市的脈絡

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目標,但是最終都回到「更加了解城市」這個想法。新竹是很豐富的城市,希望用貼近的方式與日常生活連結。基金會從去年的新竹光偵探就與見域工作室合作文史導覽的部分,他們用空間經營、刊物發行以及城市體驗活動等不同方式,持續的挖掘在地文化讓更多人閱讀新竹的故事。就來看看我們跟見域工作室的昱登在訪談時聊了些甚麼吧!

 

 

Q:在一篇報導中看到見域的模式是將在地故事透過策展的方式轉譯讓大眾看見,很想知道的是如何搜集及發掘這些故事呢?

A:因為《貢丸湯》每期都會有主題設定,我們會配合設定去發想,尋找適合主題的訪談對象,在訪問前會有書面資料的蒐集,透過訪談調查在地故事。我們搜尋的資料來源包含文化局、新竹縣誌,採訪、訪問以及自己或成員們路上的觀察。在經營的空間「見域亭仔角」一開始會有老新竹人因為對空間感到新鮮跟好奇,會來分享自己的故事,漸漸大家對這裏熟悉之後就變成詢問事情的地方了。

 

Q:透過「見域亭仔角」空間、「貢丸湯」刊物跟「導覽」活動與大眾連結,目的是發生行動而有所改變,從您們的經驗中,人們主動產生行動而有所改變的契機是什麼? 當中的困難又是什麼?

A:我們希望與現在當下產生連結的是看城市的觀點與體驗城市的方式,每期刊物我們會設定目標議題,希望慢慢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哪裡有老房子,讓他們對城市中的事物有印象、知道有這些事情在這個地方,就會感覺到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並產生關心。

 

我們的導覽比較晚才開始,所以一開始的困難之處還是在於如何讓人們走進「見域亭仔角」這個空間,對他們來說這裡是陌生的,需要熟悉的東西吸引他們進入空間。到現在購買《貢丸湯》的主要還是台北的族群居多,我們很期待更多新竹人可以看到,也一直在調整找出讓新竹人感興趣的內容。另一個困難的是文化工作不被重視,多數人還是覺得免費的最好,收費活動尤其在新竹的大眾觀感似乎還是不好的,也還不太能接受。

 

Q:關於您們為基金會撰寫的觀點文章中提到的「城市體驗」或是經過你們選擇放在「貢丸湯」裡希望帶給大眾的故事與觀點,您認為在選擇與呈現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什麼?

A: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目標,但是最終都回到「更加了解城市」這個想法。新竹是很豐富的城市,希望用貼近的方式與日常生活連結。

 

Q:見域所提倡的觀點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容易親近居住城市的方式與切入點,如果以這個前提,請問城市的歷史或老舊的事物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新與舊之間的平衡您認為是什麼?

A:歷史是一個城市的脈絡,有存在的必要,我們從中找到城市的過往。老舊的事物隨著時代逐漸被淘汰,舊的東西要在現在找到定位,找到可以被利用、被使用的方式才能真的保存下去。像是中藥店以前是賣藥跟看病,現在也賣日常生活的東西,像是跟著節氣冬令進補。

 

在新竹也有50、60年的老屋變成潮牌店,老屋被使用至少不會閒置在那邊,老空間被使用是我們接受的最低限度。當然還是希望使用的人能夠意識到這個空間的歷史與過往,了解以前的房子跟現在的不一樣,那些元素被展現出來才能看到城市被留下的歷史痕跡。把最重要的價值與特色留下來,不一定要跟原本的一模一樣,但是有些老屋租出去後店家會用木板遮住牆面。

 

Q:延續上面的問題,也想請問您覺得老的東西就該被保存嗎? 在這之間該不該保留的標準您覺得是甚什麼呢?

A:還是期待保存下來,沒有一定的標準。像是人造花在50、60年代大量外銷,現在如何把價值留下來,在現代找到可以使用的方式。其實只要找出商業價值,留下來不是很難的事,但是最難的是找到在現代的價值。新竹的老西服店有技術、有師傅、有常客,但是如何跟現代接軌找到新的客群,我們也找來新竹設計系所的學生針對西服店做老店改造計畫,不過傳統產業要轉變需要投入長期的資源。

 

Q:最後想請問,如果不聊新竹、不談歷史,您最想跟大家聊的會是甚麼?

A:因為我自己的學術背景,想到的是「性別平等」、「男女不平權」的議題,從日常生活到職場,議題可大可小,要從小培養這方面的意識,家長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必須從教育層面開始。我提到的性別平等跟多元成家是不太一樣的事,但是如果問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我認為有挑戰現在的制度就是好的。另外也可以聊生活吧,做文化工作從金錢方面來看,基本是能養活自己,買車買房都不太可能。有時候遇到有人問「做這工作能不能養活自己?」,其實會問這個問題的都不會有興趣參加我們的活動(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