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光源成為介質賦予另一種功能與意義的空間
「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用光的方式,對光也有不同的詮釋與想像,在使用光的背後思考的其實是別人怎麼看我」。
光偵探在導覽體驗中遊走新竹城市,老師提供的專業基礎知識引導我們了解新竹舊城區的歷史並用 「閱讀」 的方式觀察「光」。不同於「觀看」,閱讀更是一種主動的行為,這個主動建立在對知識的需求以及好奇心上。國語辭典將閱讀解釋為「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的思維過程」,說明閱讀同時具有分析、思考,甚至找出解決方法的可能。
活動中我們用身體感知體驗;雙腳行走在道路之間、眼睛觀看新竹舊城區的夜色、耳朵接收來自老師們的現場解說、雙手創作光影變化。除了當下身體與思維的相互對應,我們也不時將活動期間所經歷的與平常生活的場域對照:這裡的路燈高度是不是與家附近的一致、回想自己家裡的照明是老師提到的哪種光源。接收訊息的我們依照每個人的生長背景與生活經驗而有不同的體驗,同樣的「閱讀」產生百百種想法。跟著活動我也紀錄下屬於我的行動觀察筆記。
閱讀筆記1:看見歷史的斷裂
建於1925年,日治時期的新竹州廳是導覽的起點,當時新竹州管轄的範圍包括今日的桃竹苗地區,是重要的治理官署,現在仍然延續它的功能,成為全國唯一在古蹟辦公的市政單位。走進州廳,佶洋老師帶著我們觀察不同層次的光線,從斜灑在廣場及建築立面的夕陽,再看到州廳室內由上而下的吊燈光源,州廳的照明已經不是當初的設計,而是非常現代思考的照明規劃。走出州廳後回頭望,從州廳室內溢出突兀的白色光暈,與這棟建築的歷史感似乎產生了斷裂。
我們站在州廳前的中正路往垂直的中山路看去,試圖尋找前身是日據時代消防組的「新竹消防博物館」。昱登老師說,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消防員必須從高處眺望判定失火地點,因此這棟建築最高處的八角形瞭望台曾經是全新竹市最高的視角。現在消防組已被其他大樓的高度取代,連在夜晚也不為它留下一絲光線。當時具有如此重要功能與時代意義的建築,在現今的城市裡彷彿披上隱形斗篷一般從黑暗中消失不見。時間經過這棟建築,建築承載著時間的痕跡,過往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在當代已經不再被需要時,是否從八角瞭望台再也看不見別處了?
閱讀筆記2:看不見時代的軌跡
沿著中山路走,馬路的左手邊看見坐落在中山路與大同路轉角處的「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我們站在對街從側面觀察整棟建築的圓拱造型及燈光設置,一眼望去路燈的白色炫光成為第一印象,即使目光移至別處仍在眼睛留下刺眼的暫留影像。強烈的光線之下連建築外牆磁磚的色彩都因此改變。佶洋老師請我們伸手遮住路燈的光源,或是從看不見招牌燈箱的角度觀看時,我們才看見建築的時代感以及更細微的樣貌。
閱讀筆記3:看不見黑暗的恐懼
跟著導覽的行進,我們走入較為狹窄的大同路再轉進中央路,看到台灣現存最長的連棟清水磚拱店屋-中央路九連棟。一路走到這裡經歷了夜晚的各種光色:舊城再生基地打著滿滿的黃光、新竹一信的白色路燈與紅黃色燈箱、中央路九連棟五顏六色的招牌。我們的生活中「光」似乎沒有標準與界線,肆無忌憚地吞噬了周遭環境中微小的細節,以往我們都相信光象徵著正面與希望;但是若被光完全籠罩,光還會是我們所期待的信仰嗎?
懷著這些想像,下一步我們從明亮的中央路走進隱隱透著黃光的「第一街」。「第一街」的稱號由來自新竹縣誌記載,三百多年前福建泉州的王世傑等人從此處開墾形成最早開發的聚落,於是這具有代表性的小巷子就被稱為新竹第一街。這裡的光線不大張旗鼓的刷存在感,僅提供人們眼見所需的照明,眼睛因為先前的亮度花了一些時間才適應這條街的「黑暗」。邊走邊體會老師口中第一街的「視覺節奏」,被微光包圍的當下空氣也隨之沉澱下來,加了更多黑色的「第一街」竟反而帶來安全感。
閱讀筆記4:看見靜止的時間
離開第一街來到日治時期第一個公有市場-東門市場,這裡曾是新竹最繁榮的賣場,許多店家遷出的現在已經不能同日而語,那個年代最早建造的手扶梯已停止運轉,東門市場裡的時間彷彿停在某個時刻,直到聽見機車穿越的聲響、看見商家準備打烊的身影,整個空間才像復活般動了起來。往行進的方向看去,幾間新穎的小店亮著黃光帶進了年輕的客人,旁邊鐵門拉下一半準備休息的蔬菜攤販就用一顆明亮的日光燈照在擺放蔬果的木製平台上方。佶洋老師提到「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用光的方式,對光也有不同的詮釋與想像,在使用光的背後思考的其實是別人怎麼看我」。那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光是甚麼模樣呢?
閱讀筆記5:看見無形的創意
經過前面的踏訪,導覽的尾聲來到中正路上的「影像博物館」我們準備進行光偵探創作工作坊。影像博物館原為全台首座有冷氣設備的歐化現代戲院「有樂館」,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在老師說明燈光器材的使用方式及示範後,大家分頭在廣場上尋找適合的地點發揮創意。許多人避開沒有屏障的開放式廣場,卻有一組人選在這裡用長條的聖誕燈框出一條Runway舞台,走在其中的人都成為目光焦點。光源成為介質圈劃出一個新的空間,賦予另一種功能與意義。
閱讀筆記6:看見改變的可能
最後的討論分享將各組的創作照片以及參與者提供的辦公環境照片投影在大螢幕上,從光偵探活動的體驗濃縮回到每個人的生活環境。辦公環境照片包含大廳、茶水間、餐廳、休息室及健身房。人來人往的辦公大廳打著氣派的白光,需要隱密感的健身房卻也用上明亮無處可躲的白光,光源的規劃是不是會影響大家在不同空間停留的意願呢? 種種討論漸漸聚焦了我們的主軸。沿途累積的觀察、工作坊實際操作與回饋討論,最後回到日常生活空間,下一步呢? 無數次我們走在夜晚的路上,可能會注意到哪個燈不亮了,卻不曾想過環境裡過多的光深深影響我的生活與感受。結束光偵探活動回到家裡打開電燈開關的那個瞬間,會不會發現每天所處的環境有些不同,如果有,或許就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