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光」服務的應該是空間與使用空間的人

光環境的成果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時間,因此更需要慎重地做每件事,站在歷史前更謙卑,能做的僅是帶一點光進來,透過光看到歷史才會看見自己。

 

瓦豆團隊的創意總監江佶洋與基金會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從劇場演出到城市空間都可以看見佶洋的燈光設計作品,儘管大家對他已經不陌生了,這次訪談我們還是聊到不少有趣的想法,就讓我們看下去~

 

表演藝術出身的佶洋,以往創作的空間都以劇場的黑盒子為主,劇場中的光線可以創造世界,光打亮的地方決定觀眾看見什麼,在其中「光」服務的是表演、是演出者、是導演。從劇場延伸到常民空間的契機是從巴黎駐村回來之後,自我覺察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作品很少有跟社會對話機會,因此引發他想在生活環境創作的可能。「光田」原本是佶洋的爺爺早期在大稻埕的齒科診所,當決定將瓦豆團隊的辦公室搬進這裡的時候,「光田」也成為佶洋的實驗場所,自此開啟了與老屋、古蹟的合作機會與緣份。佶洋常常提及光與歷史的相似性,光被指涉為最快的速度、歷史則是時間的累積,光與歷史在被意識的當下也成為過去,光與歷史隨著時間都不斷地經過我們,因此「經過」的概念成為佶洋在做燈光設計時不斷探詢的中心思考。

 

我們很好奇的是,劇場的光與生活環境中的光是截然不同的專業,他是如何自如地穿梭在不同的領域之中。但是對佶洋來說,不同的只是技術層面執行上的複雜程度,他認為兩者之間「光」服務的都是「人」本身,光照亮的是人們在空間中的活動以及人們在不同場域中的故事。當我們「閱讀」空間中的光的時候,其實是在觀察空間中「光」存在的目的,目的是讓行人行走安全亦或是讓告示資訊易於閱讀。「光」服務的應該是空間與使用空間的人,這樣「光」的存在才會產生意義。「光」是他的語言、是興趣、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卻也很容易被忽略。

 

佶洋提到他不喜歡過亮與直白的光,尤其是正面光。他認為光要能引發大眾對建築本身產生好奇與興趣,並引發思考與討論。例如2016年北門附近「鐵道部」的燈光設計,利用打亮窗戶,光線隱隱從窗戶透出的設計,使整棟建築在整個區域雖然不是最亮的,卻反而成為大家好奇的焦點。台灣的現狀其實也呈現在城市的明亮度上,佶洋說,台灣人很怕沒有被看到,招牌、電子廣告、運動場館一個比一個還要亮,過多的光源我們反而看不見細節。我們的祖先害怕黑暗,現代的人們害怕的是不被看見、沒有存在感。

 

最後我們也問道,如果要從生活遭慢慢改變光環境,我們該怎麼做。佶洋的答案是:「裝潢不要裝天花板! 不要做統一制式的崁燈」。講完又補充道,從家庭空間開始,我們要學習的是打破由上而下的制式思考,試著想想生活中我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最簡單的就是從挑一個自己喜歡的燈具開始。

 

光環境的改變與文化、藝術及美感都有著密切的關聯,發覺生活中的細節與美感需要的是長時間的耐心培養,佶洋:「光環境的成果至少需要五十年的時間,因此更需要慎重地做每件事,站在歷史前更謙卑,能做的僅是帶一點光進來,透過光看到歷史才會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