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參與介紹

受到1990年日本東京「照明偵探團」影響,由專業的燈光設計師帶領大眾走入戶外,觀察並記錄城市的光環境與使用者行為,後將研究成果廣為發表,推展至亞洲及歐美國家,成為全球環境規劃的參考依據。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1年起將此理念深根台灣,遍及台北、新竹、嘉義、花蓮、屏東等地,歷經多年耕耘,系列活動遍及全台。鼓勵民眾成為對生活周遭的「光環境」更具感知與認知的「光偵探」們。

 

藝術駐廟的概念是基金會的執行團隊邀請藝感共生音象工作室Acuteosm Music Studio合作藝術家、 天語樂軒Thian-gí Lo̍k-ian 共同發起人陳俊龍,從去年年中開始一起進行台灣藝術與文化論述的研究探討,所發想而生的:「期望跳脫過去以單ㄧ文化檢視的角度,讓參與者們透過親身了解及學習,重新探討本土文化的脈絡與定義。」

 

農曆年後,我們與泓宇、修齊、Molla、大慶等夥伴,由同世代的民俗觀察家,人稱行走的廟會活字典、人肉農民曆許泰英,從廟宇的柱龍繡鳳中揭開諸多「隱藏的知識」,嘗試撚妥大稻埕產業發展的理路,共感在地人與我們生命經驗的疊合。

 

大稻埕慈聖宮是由泉州同安人移民所建,主祀天上聖母,是台灣普遍的媽祖信仰。因為日據時期的「市區改正」,從原本的大稻埕碼頭一帶遷移至現在的保安街上 ; 廟宇建築仍大量保存使用舊廟的構件,在作為結構主體的石柱上有同治年間至大正時期的落款。廟中處處可見「平安樂社」的字樣,是當時北管軒社蓬勃發展的痕跡 ; 作為大稻埕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廟宇之一,能夠在祭典中榮耀大廟、佔有一席之地,讓自家的神將能成為神明的護法,可以說是當時軒社的最高榮耀,同時能代表展現其軒社背後的組織在地方產業與人際網絡的影響力 ; 隨著產業轉型,當年「軒社佔大廟」的熱鬧景象已不復見。

 

慈聖宮過去有「三郊辦公室」之稱,不只大稻埕的廈郊就連艋舺的泉郊與北郊也來此議事。廟前柱上峻刻的「本街」二字,是在地人的敬獻。現今大稻埕慈聖宮榕樹下的吃食攤餐飲店從早市開始就香氣油美熱騰暖胃地照顧你我的心腸,許多在地人也在廟埕休憩暢談,悠閒愜意地在大樹下等待下午即將開演的謝神大戲,一如過去老台北的生活景象,大稻埕慈聖宮繼續守護著這塊土地與人們的生活。

 

往大稻埕碼頭的方向前進,來到玉封鯤溟八將廟,廟中主祀霞海城隍外,八將的每一位將軍都有一尊神像,廟中鯤溟八將的歷史照片見證輝煌的軌跡;沿著廟前街我們來到永樂市場,拾級而上,其中的奉天宮自有乾坤,只見神壇旁祀奉著兩尊千里眼與順風耳的神將,當年紅與綠之間的講究到現代已不得而知了。


永樂廣場旁的台北霞海城隍廟,即將來臨的城隍老爺的生日過去有「五月十三人看人」萬人空巷的場面,這不只是大家看熱鬧,更代表著大稻埕地區的繁茂,自清朝年間的「頂下郊拼」後,大稻埕地區在台北城外自成一格、日本時代的太平町(延平北路)與永樂町(迪化街)以及大光明(朝陽商圈至南京西路)一帶,從供應民生必需品的茶米布果商到供給心靈糧食的軒社戲苑,產業經濟百花齊放、台灣人在此競逐爭豔。霞海城隍廟座落此地即將兩百年,隨著大稻埕地區的蓬勃發展,廟內供奉的神祇也逐漸增加以服務虔誠信眾的身心 ; 大稻埕最早成立的軒社台北稻江靈安社也將其神將供奉於廟中共享香火,見證著過去信仰和廟會文化興盛的榮景。

 

穿越市場我們走向鈕扣街朝陽商圈,途經兩層建築的台北真聖堂,一樓建築外牆的提字紀錄彼時大稻埕仕紳的事蹟。二樓應是為講經之鸞堂,明清時期的鸞堂與文人的關係密切,考生咸認不信鸞堂就考不上科考,鸞堂亦具有書院的功能,而其核心幹部常有知識菁英在內進行勸善詩文的儒家教義宣講。

 

目前已停止音樂傳習的稻江八大軒社之一的台北新樂社館亦座落於朝陽商圈內,新樂社的七爺八爺神將,供奉於福興宮。商圈沿線的住宅區公園內的福興宮,祀有「樹仔公」,是土地公廟守護家園對於自然神祗的崇敬 。

 

隱藏於巷仔內的宮廟,未曾離開崗位,靜靜座落於城市一角,守著廟宇的人們曾經或者依然緊密連結著社區關係 ; 這是台灣人生活樣貌的起點。以不同的眼光閱讀廟宇,對於城市的觀察及其可能的發展也許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不同體悟。

 

你我每日途經這些看似相同的宮廟之中端坐的不只是香爐熏黑的老靈魂,還有從腳下土地孕育而生的文化底蘊與時代脈動同流的藝術情感 ; 不論神話或者信仰是否虛構又所言是否為真,信眾們的希望與念想都實實在在地匯聚在每一次低頭謙誠的交付裡。

 

這段從慈聖宮到福興宮的往返只是一個開始,一起期待下次從台北法主公廟到玄天宮的行腳紀行,走向宮廟,或許我們可以走出不同的理路。

 

大稻埕慈聖宮-玄天宮-田野踏查篇

 

城隍廟周邊-真聖堂-福興宮_田野踏查篇

 

台北法主公廟_田野踏查篇

 

大稻埕-真聖堂-福興宮-台北新樂社-田野踏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