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介紹

基金會以持續、廣泛且具深度的方式,長期自不同面向進行光影文化的推廣活動。多年來,透過點亮計畫及相關大眾參與活動,一方面整合產、官、學界及民眾,積極促成城市文化地標的點亮實踐及推廣活動;另一方面致力於尋求及培養更多感光種子,於2015年起正式連結台灣的正規教育體系,深入國中小校園內,結合各方師資共同規劃光環境藝術教育課程,希冀透過「光」的教育紮根,匯聚出更深刻、長遠的永續能量。

2016-10-16

 

遠在歐洲的耶路撒冷有一座哭牆,在恆春的古城,也一段城牆載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故事,我們也叫他哭牆,摸摸看牆上的彈孔,遙想戰爭時代悲歌。

 

找一個舒適的地方讓觀眾稍作休息也是一導覽員必學的功課,坐在樹下,導覽員叔叔跟我們說古城的護城河故事。

 

天后宮外的石獅,可是出自日治時期日本師傅的巧手雕琢,這原本佇立在北門外神社的石獅,因為神社拆除後,移到這個廟外,仔細觀察,跟其他廟宇的石獅有點不同喔!

 

西門內的嚴禁自盡圖賴碑,有著農業社會貧富不均的故事,想知道嗎?快來找我們小小解說員喔!

 

現在的恆春不如墾丁熱鬧,但其實從日治時期到民國五六十年代,恆春可是個繁華小鎮喔!這間迷路餐廳以前可是「蓬萊閣」酒樓。

 

恆春曾經有三家戲院,眼前的這個建築,也曾經是一間戲院,老師說她小時候還曾經來這裡看過戲呢!

 

在消防局樓上,有一間陳達紀念館,陳達爺爺可是我們恆春民謠的重要人物喔!

 

走到老街,我們拜訪木屐王老師,王老師的店裡有好多寶貝,有利用恆春植物做的植物染,王老師還在月琴上作畫!

 

走進南門,我們觀察城牆的建材與設計,以前有城門喔,而且到了晚上城門就會關上,不能隨意進出。

 

導覽員阿龍叔叔帶我們到月琴工廠,原來恆春的月琴是在這裡製作的,快到民謠節了,我們要加緊練習!

 

現在的轉運站是以前的公會堂,在第二次大戰時期,家裡的年輕男子被徵召去打仗,都會來公會堂集合,親人也會來這裡送別。

 

走了一圈,收穫滿滿,謝謝導覽員鍾叔叔為我們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