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見城之道》
業主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建築設計 |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園泰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丞逸照明企業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是全國現存年代最早且保存面積最廣的城池,整體場域呈現兩百年來社會經濟變化疊合的空間紋理。在高雄市文化局再造歷史場景的目標下,我們採用一道暱稱為「空中馬道」的高架步道橋,藉由其蜿蜒起伏的類型變化,回應城牆沿線所需的不同設計,整合各種設計操作於單一的線形構造物上。
本期的工作集中於東門與北門之間的區域,此段城牆最大的特色,是大量民宅及喬木與城牆殘跡附著共構。對此我們遵循距離古蹟本體10公尺內之不擾動原則,將新建的空中馬道大致平行於城牆配置,橋體高度則與既有城牆相同,僅部分區段增加高度及寬度,市民得以於其上漫步眺望,揭露原本難以被看見的城牆殘跡。
勝利路於1928年開闢後,造成北門段城牆的拆除及龜山的一分為二,對此地方人士一直有重新縫合以修補風水之議。因此當空中馬道延伸至此,我們以兩座30公尺跨距的橋體跨越勝利路,實質性地縫合被截斷的龜山。兩座橋與龜山的四個接觸點的選址,同時考慮跨路淨高規範與等高線的關係,以最小擾動原則,使結構輕觸地形並順應坡勢整合既有登山步道,重新梳理一序列的遊憩動線。
設計介紹
空中馬道的設計採用深褐色之金屬格柵欄杆,因繞射光柵原理而產生隱約之雉堞意象。橋體剖面將欄杆、空縫鋁板、斬石子地坪、照明設備及隱藏式天溝模距化;僅在特殊節點增加頂蓋、樓梯、牆板及平台等建築元素,藉以創造各種空間意圖,引導市民觀看、停留、前進或是上下。空中馬道的南端未來可繼續延伸,銜接二期往東門及南門的串接設計。
本計畫的照明規畫是人行空間步道照明、古城牆投光照明、跨路空橋外觀照明等多種系統的光環境整合方案,從空間使用者的視角出發,考量民眾走在空中馬道上或是在馬路上行車民眾不同的視野範圍與視覺距離,進而進行燈具的配置,在夜幕降臨後,讓城市的景觀重新被看見,讓城市的環境被體驗,創造出使用者與城市可以再次對話的機會。
照明系統全面採用LED做為光源,LED本身高光效的特性,將照明系統對環境產生的負荷盡可能降低,而LED本身長壽命的特性,也大幅降低了未來照明設備的維護更新頻率,減少了人力與能資源的消耗,讓公部門管理單位最為重視的耗電與維護管理問題一次解決。
本計畫所建構的構造物,從構造面而言,是採用一個簡易的斷面重複延伸所構成,而燈光的結合,也是建構在構造斷面的整合之上,藉由同樣的燈具與手法,跟著構造物不斷複製延伸,看似單一而制式,卻因城市的地貌起伏、路徑方向的轉變與周邊環境的差異,自然產生了多樣的視覺層次。
本案的照明規畫核心,延伸建築設計對於環境「低擾動」的概念,藉由配置於步道系統兩側低尺度的照明,在產生夜間安全邊界提示的同時,引導民眾前行。民眾行走在架高的空中馬道上,可以在沒有交通安全顧慮的環境中,恣意的在城市中穿梭,從一個不同的高程,用身體體驗這座城市過去的歷史與現在。
新建的空中馬道,其意義並不僅是在地理環境上,透過人造的構造物將多個城市中的空間串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讓生活在此地與來此地遊覽的民眾,透過行走這個蜿蜒的步道的過程,疊合城市不同年代的地景與記憶,進而產生對這座城市全新的記憶,一個既有白天,也有夜晚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