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祝山車站改建工程》

業主 | 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執行團隊 | 鐵路維護科

建築設計 | 許育嘉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大將作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微槓桿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微槓桿有限公司

照片來源 | 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吳明翰拍攝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本案由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主辦,許育嘉聯合事務所設計監造,舊車站自民國75年通車以來,包括結構強度、服務設施、無障礙設施、空間機能等等條件日漸窘陋,故計畫拆除改建。自立案設計至完竣歷經十二年之久,工程自109年10月23日開工,112年7月24日完工,工程決算金額164,257,540元,歷經疫情缺工及高山氣候、運輸受限的諸多困難,可謂「十年磨一劍」。

本案擁有諸多創舉與特色,分別有5個第一及1個唯一。5個第一分別為全國海拔第一高的車站(海拔2451公尺)、第一座取得鑽石級綠建築的高山車站、第一座採用智慧生態照明的車站、第一座具60天份蓄水功能月台車站、第一座雙層單側岸壁式弦月造形月台。1個唯一是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弧形月台車站。

 

設計介紹

到祝山觀日出是一段充滿儀式感的類朝聖旅程,旅客在清晨搭火車摸黑拾級而上,迎接撲面而來的第一道曙光。因此祝山車站作為由晦暗轉換到光明、由塵囂轉換到山林、由壓迫轉換到身心釋放的場域,如同時光隧道的終點、身心安頓的載體。
在地理上,祝山車站作為東亞海拔最高的車站,該地原為鄒族的傳統獵場,富含日據時代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的歷史,及前人篳路藍縷的記憶,亦為台灣僅有的高山生態觀光車站。
設計理念以三維立體鋼骨結構及國產木材包覆,以曲線呈現動感,以建材本色的原始質感呼應自然環境,以透明電梯巧妙的連接三處不同高程平台之無障礙動線,為維護坡地穩定特地保留既有樓梯、排水溝、坡嵌,施作微型樁架高支撐新階梯。

本案並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最重要的減碳設計為月台基礎內設置大型雨水回收系統,三分之二回收雨水用於衛生設備沖洗;另外三分之一溢流至生態池及水溝,提供動物飲用。此外,照明系統為達到最低度的生物擾動,設計64組波長低於2700K、可遠端控制的可調焦防溢光燈具,避免誘殺蟲蝶外,同時兼顧旅客於深夜進站的目視安全性及CNS照度基準。

祝山車站造型上順應山坡地形,使階梯與月臺連貫一氣構成帶狀的「α」型,柱樑的干欄式構造則擷取鄒族聚會所「庫巴」之建築語彙,並運用鄒族服飾圖騰於舖面及天花,以增益場域的神聖氛圍,期待旅客能感染到如旭日東昇般的生命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