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指南宮竹柏參道光環境》
業主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景觀工程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照明設計 | 沁弦築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台灣昕諾飛股份有限公司、皇上實業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指南宮竹柏參道」建於日治時期,是信眾登指南宮參拜的石階步道。起點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3段33巷的牌坊,終點為指南宮本殿廣場,全長約1200階,總長度約1021公尺。沿途有日式石燈籠、石獅及涼亭,兩旁有竹柏、櫻花樹、香楠等天然林木,環境清幽。本步道亦為「台北大縱走」第七段的中心,連接指南宮及貓空地區的茶產業與步道,構成特色的指南風景區,是木柵地區富有景觀與歷史文化意涵的登山步道。
臺北市政府公燈處於113年1月完成了步道的夜間光環境優化計畫,步道沿途以更融入環境且低調優雅的有機造型燈桿取代了原有的路燈,夜晚提供更有善的照明。沿線三處涼亭夜景各具特色,相鄰階梯上則設有指南宮葫蘆意象的線型階梯燈,其溫和連續的光照彷彿指引美麗秘境;與日式石燈籠交相輝映,讓參道夜間光環境如光的協奏曲,美不勝收。
設計介紹
「光影流變的綿延,梳理幽謐古徑。藉光點綴節點紋理,以影刻畫地域輪廓。」
「光引謐徑 - 指南宮竹柏參道」照明改造計畫,是一項結合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創新工程。本案旨在透過永續性照明設計,優化這條古老參道的夜間環境,同時凸顯其自然和歷史的獨特性。基於對該地區生態環境與光環境的深刻洞察,本照明計畫不僅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更將這些目標具體化,實現在地化的環境保護和文化教育。
以低色溫的LED光源及低尺度、避免泛光性的機能性光照以減少對生態的干擾,同時應用時段控制技術,晚上9點後熄滅非必要照明,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及生物的自然生活節奏。這些措施支援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目標15)並減少了能源的消耗(目標7)。
照明設計更尊重並融入了竹柏參道的自然和歷史風貌。以LED燈具「點亮」日治時期所設置的39座石燈籠(30座由大地處「復舊」,7座新設),使步道的典雅與莊嚴在入夜後更具特色。以大地色有機造型燈桿取代原有的制式路燈,除意象上融入環境,其指向性較高的照明方式亦減低了溢散光與眩光對環境及用路人的侵擾。
沿步道階梯旁增設的線型階梯照明亦是本案照明設計的重點,結合指南宮葫蘆造型的結構與指標設計,使照明功能兼具在地文化意涵。隨著四季更迭,DMX燈控系統調整步道中特色節點(涼亭)的環境照明效果,於特定節氣營造與季節相符的氛圍,將參道轉化為一條生動的時光長河。
傍晚,無論行者自山腳起點上行或搭貓空纜車自指南宮下行,都將體驗有別於日間的不同空間感受。夜間的燈光提供清楚的指引和親和的氛圍,階梯連續性的低尺度照明串連了步道中的石燈籠,與路徑中的特色節點(如入口牌坊、終南亭、龍蒿亭、七星亭及福德祠)及竹柏等自然生態共構,形成特色的景觀「空間節奏」。
透過照明,我們不僅提升了參道的實用性和美學價值,更賦予環境教育深層的意義。優化的照明讓參訪者不僅在日間,更可通過夜間環境的互動體驗,對在地環境和文化產生敬意和了解。
本計畫的策略和執行希望能體現對永續發展的深刻理解和承諾。它證明了即使在都市環境中,通過創新和敏感的設計,也可以實現環境保護、文化傳承,並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這不僅僅是一個照明計畫,更是一場關於和諧共處、教育創新與文化尊重的綜合實踐,為臺北大縱走的每一步帶來光與影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