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
業主 | 基隆市政府
建築設計 | 工二建築
建築施工 | 灃約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工二建築
照明施工 | 灃約營造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山海城串聯計畫:牽引地方特色並作扮演了地方創生的生命線
基隆港建港迄今為台灣四座國際商港中第二大港口,亦為臺北的外港及臺灣北部首要的海運樞紐 。
然而基隆中正公園因地勢高低及抵達不易等因素。近年在國人旅遊的景點選項中慢慢沒落。
在山海城串連計畫中,由舊二分局作為新設的中正公園入口設有旅客服務中心及相關設施,並由19層高的景觀電梯直達主普壇,藉由鵲橋連結可通達至壽山路。另外在信二防空洞也設計了電梯可通達至忠烈祠平台上,以步道與主普壇做連結。
基隆希望之丘(中正公園)防空洞改善計畫委託技術服務案之三處防空洞位於山海城串聯計畫範圍,山海城串連再造計畫作為上位計畫角色—景觀電梯角色是作為國際渡輪及國內旅客的地標建築;本案作為牽引地方特色並作為區域的特定生活場景及文化活化助力:扮演了地方創生的生命線拉起大大小小基隆人與庶民生活。
設計介紹
山海城市的抽象思考,人造與自然,真實海岸線與現實海岸線的比照
將現今基隆地圖與雞籠1900年代台灣堡圖疊合,可以發現因為海港城市的發展,港運的吞吐,造就基隆由古至今城市海岸線的轉變,天然灣澳似乎只剩下記憶,擴張造陸的港口腹地,除了乘載往來貨物、船舶外,就只是個禁止常民來往的人造海岸,形容自己站在田寮河遠眺基隆港,無法親近涉足曾經翻找沙洲蛤蠣的海水邊際,變成了基隆人的良港鄉愁。
山海的另一頭,看不見的山底邊界
用探索的角度反過來談相同陌生的防空洞,與基隆人印象中的街道記憶,總是存在於街邊角落,日復生活經過看見防空洞的存在,卻不明白洞內的模樣、質理、邊界、想像。又或說數十年前人工開鑿的防空洞,儼然成人們心目中的防空洞輿圖,沒觸碰過的洞壁誤想為自然生成。
Delighting Moment. 光落下的時刻
基隆是全台防空洞最多的地區,此次三處防空洞主要落腳於中正公園邊上。基隆是全台防空洞最多的地區,基隆的防空洞猶如被封存於空間中的吉光片羽,開啟記憶的鑰匙是一道光。從信二路的一道光開始,從防空洞最深處落下一道光,山與海的連結藉由光線一路從地面進入地底,地底層洞穴與上層平台聯繫,地面層上市民的生活梳理了70年前的歷史紋理。拾級而下,撫摸的牆面是潮濕的片岩,層疊的片岩淡淡的露出了隱而不見的氣味,洞穴中引入了市街的生活,70年前作為避難的恐懼,現在成為一切如常的休憩與生活。
希望之丘的地面入口
信二防空洞城市燈塔理念,作為城市與防空洞的節點的續接器,連結都市與山林,連結旅人與洞穴,連結自然岩壁與人為控制系統。
空間的入口與重要通道節點以耐候鋼與燈光作為引導,並以幾何切割對比自然的岩壁鑿面,有如基隆港自然與人工海岸線間交錯。
並延續中正公園既有遊具記憶,延伸成為入口意象的寫實及抽象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