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一平方公里天空纜線地下化、標誌共桿整併及光環境改善》

業主 | 新竹市政府
執行團隊 | 世合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工二建築
建築施工 | 好士達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沁弦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好士達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平方公里天空纜線地下化與標誌共桿整併工程>
主辦單位 | 新竹市政府
設計監造單位 | 世合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東大路道路人本環境改善工程(中央路至經國路及樹林頭公園周邊)監造服務>
主辦單位 | 新竹市政府
設計監造單位 | 世合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東大路道路人本環境改善工程(光環境改善工程)照明設備>
主辦單位 | 新竹市政府
照明設計 | 沁弦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新竹之森及前站天空纜線地下化與標誌共桿整併計畫>
主辦單位 | 新竹市政府
設計監造單位 | 富林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新竹,自淡水廳城設於竹塹,至現在的半導體科技重鎮,我們曾經重要,而後在工商發展快速的時代裡身負重任,城市的建設起飛,道路聯通,速度帶來的時間差越拉越大,層層疊疊,空間更緻密,為機械服務,擁擠且疲勞,日復一日,努力建構的城市越來越不歡迎自己,回家的天際線被電纜橫斷,緊貼路側行走時,看不清這座城的容貌。

凌亂的電桿、鐵窗與招牌,被理所當然地認知為構成台灣生猛與生命力的城市元素。而在300年歷史的新竹市老城區開始 — 透過眾多小小的改變與梳理,擺盪出城市景觀的漣漪。
 
街道傢俱(物件)除了一般理解的公園座椅與垃圾桶,事實上還廣泛地包含了如路燈、電箱、號誌桿、各類型的指標系統、公車亭甚至候車桿與公告欄。 這些在城市中因機能而必然存在的城市物件,乘載著多是具有強烈功能性的設備設施 — 也長年被遺忘美學設計的討論。
 
共桿設計除整併路名號誌、交通標誌等資訊系統,夜間照明機能的提供與滿足亦為至關重要。相較於一般道路路燈,共桿位處於道路交錯路口,其優化的照明機能與光照品質能為用路人提供更友善的道路空間,讓新竹舊城區的夜裡有更優質的城市光環境。。

 

 

設計介紹

「介入為了創造“消失”」
 
共桿的任務其實平凡而單純,整合交通標號誌、警用設備,並將路燈定著於特定的高度,用以把特定範圍的地面點亮,但在此之前,我們關注舊城的古廟屋脊與閑散柱廊的行走,二樓用晚餐時的窗外曳影,20米道路的車流阡陌縱橫,城市不同時刻的生活面貌豐富而踏實,因此我們無意大聲歌唱,在疲憊的下班車流中吸引目光,隱身是必要且光榮的。

利用規格化的鋼管,建構路燈與號誌桿的基本架構,嘗試釐清並鋪排在各種高程上會出現的標誌設備,讓桿身簡化的同時,關注於處理基本圓桿的幾何交集關係,語言清晰,最後將道路照明光源埋入頂部的圓形橫桿,斜剖一刀,讓投射面微微仰頭,使內縮的光源模組在抑制眩光的基本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橫斷面投射角度,並讓頂部輕快起來。 路燈變得安靜,成為城市整體光環境層次的基底,讓城市生活的各種樣貌層層疊加,暢所欲言,歷史建物的立面得以顯露,微微發亮。
 
號誌載體的型體本身,是安靜的背景。關注於處理基本圓桿的幾何交集關係,語言清晰,最後將道路照明光源埋入頂部的圓形橫桿,斜剖一刀,讓投射面微微仰頭,使內縮的光源模組在抑制眩光的基本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橫斷面投射角度,並讓頂部輕快起來。
 
光源的學理,除了簡潔的造型與模組化設計除採用符合標準規範的LED燈源模組,共桿頂部的燈具造型搭配整體設計語彙簡潔俐落,雙燈頭共桿其水平橫向燈具構件可整組拆裝,其燈源模組部分亦可單獨拆換,便於維護更新。全台全面汰換傳統燈源路燈,改採LED燈源提供較為節能的照明已為趨勢,且已行之有年,但其眩光刺眼,造成用路人視覺不舒適的狀況卻是普遍性的問題。燈具設計特別著重燈具光源內縮設計,加大燈具截光角及以優良的燈具光學提供所需佈光(照明涵蓋範圍)並以此取代容易造成眩光的燈具抬頭傾斜角。 
 
灰色塗裝讓共桿、號誌箱、景觀照明與步行指標系統、公車站牌等城市基礎服務設施被編織起來,而非零散地落在城市角落,傳達出明快的語意,用一種“群”的面貌成為城市生活的經驗,在不同的使用者互動強度裡,共桿矗立而隱身,扮演最沈默的角色。
 
提燈照路,舉手之勞,即使過程艱辛而路途遙遠。我們期待的是,當用完晚飯在林蔭大道漫步,市民會發現自己生活的城市確實變得更安全更漂亮,但若問起對路燈與共桿的印象,他們給出熟悉而模糊的描述時,這是最棒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