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那魯灣文化聚落》

業主 | 新竹市政府
執行團隊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
建築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
建築施工 | 金郁達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境衍設計

照明施工 | 金郁達營造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17公里海岸線上的光航站
 
新竹的17公里沿海架構上,在那魯灣街尚未出現一個好的停留點。那魯灣街是阿美族原住民居住的街道,人們晒著棉被、種植花草,小朋友在街上奔跑玩耍、大人搬出椅子於門前聊天、歌唱。
 
位於那魯灣街底端的基地,東側為快速道路、西邊是新竹17公里海岸線自行車道,這裡是濕地與海洋、陸地與樹林豐富紋理交會之處。透過這次文化聚落的設計,放置一處光點,讓此處成為一個航站、車站一般的集會場所。
 
甚麼樣的空間被稱為「集會所」?一座由木頭所搭建的屋架,還是一棵樹就足以提供人群集會空間?「集會」的狀態不應被空間的框架給限制住,定義一座集會所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明確的牆壁邊界。
 
這樣的集會所,提供原住民、遊客等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能以不同的觀點,在白天豔陽日照時、夜晚海面映照的月光之中,原住民的古老圖騰,以斜角光線交錯再現於這座集會所。所有文化同時出現、經驗,疊加在這座地景建築之中。

 

 

設計介紹

水平線與水平性
從那魯灣街望出去一望無際的水平線是令人感動的,濕地及海岸線蜿蜒到無限遠的遠方,環境中沒有物件與物體,僅是一片融合在一起的風景透出點點微弱光芒。集會所能不能與大地之中的光融成一體呢?雖然無法將人造建築完全與自然環境相等比擬,但仍然思考著要如何嘗試趨近、討論「建築就是環境的一部份」。
 
動態身體在光空間中的移動
夜晚人潮散去時,靜止的集會所彷彿與大地融為一體;而當人群聚集在此,空間中的風、光、視線,令人想自由移動、不自覺探索空間。透過許多弧牆的曲線引出發散的光線、四處開闊的透明拉門讓光空間層次模糊,沒有明確定義的空間,似乎隱約有透出的光,讓人漫步其中時產生對空間的好奇。這樣的引力與微光像自然生生不息的能量,水在這片溼地之中不停流動、寄居蟹在流沙間爬竄。
 
爬山
一般而言,建築被當作觀看的重點,而在那魯灣文化聚落,看出去的風景應當比看著建築的時刻還多。拔高的瞭望塔提供了360度閱讀光環境的機會,立起的牆體讓人們在旋轉向上的過程,就像爬山行經的過程一樣,只能看見一側方向的景色,而當繞行至最高點時,不知不覺已瀏覽整個海岸地貌的全景。
 
有意識的光與弧
看似隨意的弧,其實是經由反覆確認日照角度所形成的。在構築時是被清楚整理過的弧,能讓夜間的照明光線不直接破壞自然環境中的光,不以零碎隨意扭動的曲線影響建造的效率。即便如此,經過數學計算的曲線,人們並不會在空間中意識到四個虛構參考的圓,而是自然與其中的光流竄於其中。這樣隱約的光不只能為那魯灣街帶來具有表現形式的光空間,更在新竹17公里海岸線落下一處永續且良善的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