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屏東菸葉館室內展覽光環境》

業主 | 屏東縣政府
執行團隊 | 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玉騰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慶洋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丞逸企業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屏東菸葉廠興建於1936年,作為高屏地區菸葉複薰加工及輔導種植的基地,在1950年代隨著中部水災後,高屏地區的天然條件更優於中部菸葉種植區,成為台灣最大菸葉種植基地。為了增加的加工需求,屏東菸葉廠也隨之擴大興建加工區及倉庫空間,並且成為高屏地區在1970-80年代重要經濟收入來源。1987年起政府開放國外香菸進口,菸產業的競爭力開始下滑,加上國內對於菸害防制觀念的抬頭,在台灣加入WTO後,2002屏東、嘉義、及花蓮三大菸葉廠也隨之關廠。
 
2017年屏東縣政府將屏東菸葉廠全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且開始爬梳其獨特的工業產業文化資產空間,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補助,對於廠區內歷史建築及加工機具進行整修,並且以”屏菸1936文化基地"大博物館群的概念,引進多項視覺藝術展覽空間的再利用計畫,於2022年2月25日開園。其中”屏東菸葉館"為利用昔日屏東菸葉廠最主要菸葉複薰、除骨加工區,以其內部完整保留的加工機具、及配合加工需要獨特的大跨距、帶太子樓的長條形山形屋架,或者為安置巨大加壓裝箱系統所擴建高20公尺的壓榨區空間,加以展示系統的建置,帶領參觀者領略屏東菸葉廠獨特的工業產業文化資產的在地歷史。

 

 

設計介紹

對「光」的不可言喻,從那面浪板山牆開始。
 
第一次踏入菸葉廠,是個屏東一貫炙熱的午後,站在那面浪板山牆前的貓道平台上,看著巨大的建築空間與工業機具,當太陽光透過浪板灌入室內,那樣的震撼在心中久久不散,讓我開始思考,要怎樣的「光」才可以把觀眾帶回到那個時代,那段充滿了菸草味的金黃記憶。
 
在菸葉館的《菸.葉.廠-複薰的金黃記憶》常設展中,對於「光」的想像,是建構在如何透過「光」強化參觀者的觀展體驗:用「光」引導觀眾的目光落在展示動線上的視覺重點元素。無論是巨大的菸葉模型,在機具上的光雕,亦或是展示的廠區機具,「光」無時無刻都在尋找最適切的方式,在觀眾的視野中創造前景與背景的視覺次序;同時,設計也在思考如何讓「光」站到第二線,成為一個最好的助攻手,用「無感」的光營造「有感」的環境氛圍:燈光設置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要讓觀眾看到「光」,而是要讓觀眾看到「光所呈現的樣貌」,透過光線的遮蔽與透光角度的規劃,降低燈光在觀眾看展過程中的視覺干擾,自然而然的沉浸在展場的空間情境之中。
 
光環境的規劃,在菸葉館的空間中,首先要面對的是南台灣強烈的日照,無時無刻自然光都會透過原本菸葉廠的窗戶滲入室內,設計要考量如何透過人工照明來對自然光線照射下產生的陰影面進行補光,也同時要用人工光來降低過高的明暗對比,來平衡觀狀在展示視覺的需求。面對少見的夜間開館需求,人工照明同時也必須能夠確保在太陽下山後到閉館的這段時間,能夠在少了太陽這個大光源的情況下,依靠照明系統轉換菸葉館白天的視覺感受,從白天的熱切,轉換為夜晚的沉靜,就像是當年菸葉廠還在運作時,白天大家大汗淋漓地工作著,太陽下了山,大家下了班,廠區內只剩下這些機具留守的樣子。
 
屏菸葉廠關廠至今已20年,期待重新開館的屏東菸葉館,可以乘載著那段曾經輝煌,曾經帶著台灣經濟起飛的菸草產業的歷史,將這段記憶保留並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台灣美好的過去,進而去開創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