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重造舊業-德旅店》
業主 | 德旅店
建築設計 | 力口建築-力口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力口建築-力口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力口建築-力口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力口建築-力口室內裝修工程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德旅店的前身是糧食局,也是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先生的起家厝,經過第三代張家姊妹的活化後,成為竹田第一間可供住宿的空間場域。以「舊」作為概念發想的起源,將倉庫建築群重新梳理,保留舊的構造物及探索那消失的客家夥房空間。
新的外牆保留舊有木橫樑崁入磚牆的孔洞,排列有序「口」, 彷彿看見舊時山型屋頂的形狀。重新再造了51個口,讓風、光、植物能自由的通透流動,甚至提供鳥兒的休憩。透過傳統洗石子工法來呈現手作的新建築皮層,壁面小紅磚粒摸起來就如同米粒,隱喻昔日為儲藏米糧的場所。入口退縮駐留的前庭,社區活動得以延展到內部的戶外空間,中庭的薄池形塑人們入內的動線,並透過水的鏡射,引光入內,無水時可供多目的活動的微型廣場。交誼室的玻璃屋頂運用火山石堆砌達到遮陽效果,陽光透過石隙落下如同光雨。二樓以上為住宿空間。拆除透天厝的直梯,形成風的通道,炙熱的空氣透過薄池降溫後往上形成對流,創造可自然呼吸的建築。藉由風道,照射下來的自然光,串聯了各層的公共空間。
51年後,保留舊的氛圍,重新塑造新的聚落鄰里關係。讓大家族的成員們有機會再相遇於建築裡。
設計介紹
鄉村是近年來不斷被討論的議題,從土地使用分區,建築上的混構與游移在法規邊緣的模糊性,帶來許多混亂、粗曠但又自成微型模矩的空間型態;在竹田,我們嘗試透過幾個空間小品來探討因農業遺址所留下的構造物,並真實的思考南國炙熱的氣候與舊建築環境該如何再生。建於1942年的德興米廠,是屏東縣鄉下的糧食局,位於竹田火車站前,是稻米儲存的地方、孩子們玩耍的遊樂場,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客家大夥房。
光與記憶
基地座向面西曬,春夏季平均30度以上的高溫帶來炙熱的艷陽。新的外牆保留舊有的木橫樑開口,重新再造了51個口,其功能性各不相同,窗的口、風的口、光的口、植物的口、鳥居的口、記憶的口…等等。新的建築皮層因結構補強加厚了牆體,光進入室內多了有厚度的陰影、室內如是寢室,立面則為小開口可減少熱能的傳遞,如是公共空間則為大開口讓風與景色可以互相流動並增加環境的通透感。
豐沛的地下水紋
竹田當地豐沛的地下水孕育了豐饒的米倉文化。旅店入口映入眼簾的是中庭的薄池,引導人們順著水池進入;水的鏡射,引入自然光到一樓的公共空間外,更延伸了棟距間可看到天空的視野。因建築長向面對西曬,午後的艷陽高溫,透過風的流動,經過池水降溫後,再透過熱的傳導把熱氣帶往上流,而形成可呼吸的建築。
立面質感的延續
一樓玻璃屋的遮陽材料採用渚紅色火山石堆砌,一顆手掌大的石頭單元透水性高且重量輕盈,與屋頂形成複層結構;白天時成為立面質感的延續並遮蔽了炙熱的陽光,形成光雨般的落下,晚上從頂樓鳥瞰如同鑿壁取光,讓人造光源多了點細膩感。
自然通風道
拆除舊有透天厝的直梯,透空的樓板成為光與風的垂直動線,搭配採光罩將自然光灑落在各層公共空間,白天時室內有充足的自然光源,垂直樓梯踏面的密網結構,也讓光多了一分層次感。
友善的半公共空間與屋頂花園的夜間星空
一樓底層的開放空間圍塑了微型口袋花園,延續週末的市集,可引導遊客們進入私領域空間,樓上的住宿旅客可透過活動來共同參與,晚上也提供低照度、不刻意凸顯光源的方式,為訪客及進出車站的旅客們提供安全且必須的空間引導。因環境無高樓更讓屋頂花園可享有無光害的星光夜空。
我們試問建築是否能為公共環境帶來如何的改善,德旅店在家族第三、四代接手營運後,這也將成為大家族們回家的「夥房客廳」。時間是記憶的剖面。每件舊的人事物都該思考如何被友善的對待與保存,竹田鄉的重造舊業會持續的耕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