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新竹縣縣定古蹟北埔姜阿新故宅修復及再利用工程》

業主 |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照明設計 |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施工 | 承商道行營造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薛琴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施工 | 承商道行營造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深具歷史意義和建築特色的縣定古蹟姜阿新洋樓為北埔世家第四代,當時的茶葉大王姜阿新傾資,為了接待外國茶商賓客與自身日常居家的需要所建,採和洋混和風格,其用材及做工極為考究,由於形式特殊,被稱為北埔洋樓,亦被當地人視為重要地標。


姜阿新於1940年代籌組永光公司,是北埔茶葉重要的外銷推手,但60年代後因企業破產,而洋樓抵押給銀行後長期遭荒廢閒置,直到1995年,由新光集團出資維修,並號召新竹仕紳共同成立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進駐管理古宅。


當時老家被拍賣後,姜家人被迫失根、遷移台北,在近半世紀後,買回自家的心願終於實現,由姜家後代合力募資,以當年抵押金的一百倍重新買回。
經過一年半的修復工程,復原當時情境,讓參觀者體驗當時的生活質感以及茶產業的興盛情景。

 

設計介紹

台灣人的生活中,最常忽略的就是燈。家族老照片裡二樓露台上與現場殘存的那盞門前燈,引起了我的興趣。燈具與照明手法介入文化資產空間,攸關修復與再利用的當代詮釋。家屋亮了,代表有人在家!就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我們著手規劃姜阿新洋樓室內戶外的光環境。

 

我們深信,光是為『人』建構一個生理和心理的空間,而文化資產修復更是為了未來世代,保存我們的過去。歷史容易被遺忘,正如光在現實世界中被忽視一般。當年呼風喚雨的公司寶號正是「永光」,而姜阿新洋樓就是北埔的「永恆之光」。白天沒有突兀的燈具阻礙洋樓外觀,夜晚沒有粗暴的光線投射造成強烈反差,適度留白的黑暗讓我們有機會活化其他感官,像是觸覺味覺和聽覺在私密的夜晚讓我們與「人」靠得更近。

 

燈具是光線介入人與環境的介質。室內,古典外觀包覆著現代光源的訂製燈,在原有的位置上持續象徵空間中人的活動;戶外,低調到渾然不覺的最小步行照明,以降低日間視覺干擾為前提塑造夜間光環境。室內吊燈燈身上的紋飾特別鑄造茶葉於其上,搭配古董老件檯燈與立燈,讓人視覺舒服層次分明;戶外燈則隱身為日間庭院的坐凳,以耐重的混凝土打造,融合而不衝突,提供適度的安全照明卻不產生炫光。,日後的維護只需隨著科技進步替換光源,讓燈具跟著古蹟攜手走向下一個百年。

 

我們期許一個與自然景觀和諧共存、環境友善、永續設計,並且,將夜晚留給星空的光環境。

 

室外夜景攝影照片由劉敏耀先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