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基隆市歷史建築漁會正濱大樓》
業主 | 基隆市文化局
建築設計 | 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逢昌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光拓彩通照明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大林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基隆市基隆區漁會正濱大樓,興建於日治時代,舊稱為水產館,座落於正濱漁港腹地範圍內,為鋼筋混凝土造二層樓型式,整體外觀線條簡約,表現係類現代主義樣式的風貌,外牆飾材貼附黃褐色之十三溝面磚為主,釉色多種且為避免反光,乃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十三道溝痕。並以細部雕琢,如線板、圓窗、女兒牆等,俱表達漁業產業之建築意象,而東側側牆留有與日治時期基隆漁市場棚架搭接之遺痕。
結合燈光表現此建築的平實、簡潔,同時彰顯出漁業產業建築的特有象徵,創造一種和漁事生活、在地居民緊密連結的親切,以光揉合未來場域新功能、邁向當代的產業建築風貌。透過照明表現建築語彙的況味,讓現代主義風格史蹟的魅力、成為民眾鏡頭裡最美的身影。
從歷史價值來看,日治時期台灣有關的漁業歷史建築並不多,且大多數已在時間無情的淘洗下毀棄或改變用途。因此點亮後的漁會正濱大樓,在漁業文化傳承和象徵上將更是別具獨特性與意義。
設計介紹
漁會正濱大樓建築外觀有如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除了正門簡單的魚首意象外,南面及西北角出入口,其設計可辨識大魚的一對胸鰭;東面的長型亭仔腳則是背鰭,北面樓梯的三角形屋簷正是尾鰭的剪尾開端,樓梯間頂樓就是向上翹的尾鰭。
在建築燈光發展的主題上,從「魚」的意象來看,回字型的配置好似魚體的抽象寓意,而由大門往內開口望去,門旁左右側各有一個圓形的窗戶,宛如魚的雙眼一般,整棟建築佈光形式隱喻著「魚」從海上來的豐盛收穫意涵。
整體光效朝活潑、時尚等視覺印象發展,透過燈光刻劃建築造型魚首入口意象,微光點亮女兒牆並結合橫向配光勾勒窗框線條避免室內的光侵擾,再以3000K暖色調點亮室內通廊,也是建築內部立面照明的表情。
整點光效動態展演,導入DMX架構的可程式化燈控系統,設定燈具獨立定址控制調光,結合視覺編成進行實時設計,藉由燈點柔和的漸次開關、速度的質感調動,演繹魚往前進的水紋流動感,讓建築在動與靜之間自然遊走。
除了讓建築物能對應時段有多樣氛圍,更安排流動光效展演的整合規畫設計,用「地方場域融合展示」的概念為光環境建構、營運與發展的基礎,透過光表現建築主體,增添夜間景觀之主題性、連續性、互動性,創造不同於其他歷史建物的夜間風貌,表現專屬的史蹟風格魅力,讓漁會大樓成為夜間活動的新聚點,串聯正濱漁港周邊景點,促進文旅走讀匯聚人流。
建築體東側緊連舊有魚市場棚架,爬梯及出入口則是當時作業相關人員來往兩區的便捷動線。重建戶外樓梯並透過燈光裝置傳達魚市場棚架遺痕的歷史意義,用光的軌跡勾勒歷史的痕跡,打造一個史蹟背景讓遊客可秀出自我的打卡點,後續也可配合活動主題增加主視覺布置來彈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