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城鎮之心鐵道綠廊潭心計畫 - 潭心鐵馬空橋》

業主 | 台中市政府建設局
建築設計 | 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國芳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偶得設計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潭心鐵馬空橋 」是內政部營建署競爭型前瞻計畫「城鎮之心」中,於台中市四項子計畫的其中一項,是潭子邁向台中市副都心的重要建設,潭心鐵馬空橋是一座自行車專用的立體跨橋,強調「穿越」而非「停留」的經驗,展現出的是動態的「速度」,而非靜態的「停滯」。設計的發想開始於一條色彩鮮明的曲線線段,抽象地描繪出前進跳躍的律動感。
 
建築師擷取這個彩色曲線,與結構技師一起將它發展成一個向外側傾的橋拱,作為托承橋面的主要結構。向外側傾的原因,是希望藉由側傾這個動作,將橋拱的重量與橋面版的重量做一個抵銷平衡(counter-balance),也因此在正投影平面上,橋拱與橋面版的兩條弧線,形成完美的—非對稱結構中的對稱線型。色橋拱的拱型弧線,同時形塑了一個如同「門戶」的形象。從省道台三線遠眺,橙色的橋拱宛若一道虹彩,在連結兩端的同時,也形成了進出城鎮之心的門。
 
空橋的興建,不僅是潭雅神自行車道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提供使用者更為安全的騎乘路徑,同時透過嶄新的空橋,創造吸引民眾前來的理由,既可以提升城市的觀光價值,又能夠倡導全民養成運動的好習慣,可謂是一舉兩得的計畫。

 

設計介紹

‧ 以環境出發的設計思考
設計團隊相信,光環境的設計規劃應當要構築在「環境」之上,所謂「環境」指的是人造環境(建築結構本體)、自然生態(周邊環境)與使用者需求,三者一體的設計思考,當藉由燈光在表現橋體本身結構與材料特點的同時,也要能兼顧使用者的用路(自行車騎乘)需求,並降低對周邊環境自然生態與居住者所造成的視覺干擾。
 
 ‧ 用光在城市作畫
本計畫中,藉由與建築設計的前期整合,照明設計得以發展與自行車道側面欄杆結合的安裝細部,讓線型LED燈具能隱藏於欄杆骨料之中,並透過精準的電腦光環境模擬與實體材料Mockup,細緻地將線型燈的4000K光線轉換為跟著自行車道擴張網欄杆一同前進的銀白光帶。配合窄角度的LED投光燈,以3000K暖白光色洗亮的木構斜撐與鋼構橋拱,如同在城市作畫一般,在空中形成一個曲線與直線交錯,水平線與垂直線交織的城市門戶意象。
 
 ‧ 與城市優雅的共存
作為潭雅神自行車道系統的一環,本計畫意在串聯自行車路網的同時,能夠創造視覺的焦點與觀光的亮點,因橋體與自行車道鄰近周邊的住宅區,所以在夜間除了自身的照明不能對周邊住戶造成光侵擾的問題,也希望能讓自行車的騎乘者能避免大聲喧嘩,影響到環境安寧;為此,自行車道的照明刻意地壓低照明的尺度,運用結合護欄的低尺度照明的手法,配合低反射的深色柏油車道路面,在形成安全邊界的同時,提供一個「稍暗」的環境,利用照明影響使用者的心理,讓騎乘者將注意力轉移到騎車行為的安全性,自然地降低說話的音量。
 
 ‧ 對橋樑照明思考的變革
過去數十年間,國內興建了大大小小上千座的橋樑,但絕大多數一談到橋梁的照明或是夜間印象,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畫面,總是離不開五顏六色的彩色燈光變化,尤其在LED照明技術日漸成熟後,更可說是變本加厲,到了無所不在的狀態。本計畫的完成,也是希望能夠在這個環境背景下,對橋樑照明提出另外一種思考與可能性。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速,生活中無論白天跟夜晚,都充滿了各式各樣視覺的刺激與喧囂,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邀請你一起緩下腳步,騎上鐵馬,重新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她,是不是又變美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