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屏東藝術館整建工程》
業主 | 屏東縣政府
執行團隊 |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 |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良鋼營造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施工 | 良鋼營造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屏東藝術館曾為全台最早啟用的文化中心,自民國69年啟用迄今40年來陪伴民眾享受多元的表演活動,以及培育在地演藝團隊與人才。然隨著法令、劇場技術的進步,其結構未能符合最新規範、機電與舞台設備新舊交疊、劇場物流與卸貨位不足以滿足需求、無障礙與消防法規的改變也讓建物經多次修改而使空間欠乏整體感。
為改善建築老舊、耐震消防等問題,更貼近現代劇場使用需求,屏東縣政府於2019年向文化部爭取約1億元經費,進行舞台設備更新、內部裝修及結構補強。原建築類組屬於D2靜態表演,消防為乙類,作為劇場使用長久以來形成隱憂。本次透過變更使用執照程序,改為A1類劇場,消防升級甲類,增加必要之消防設備,以確保使用安全。
在建築手法上,大刀闊斧將原有觀眾席二樓打除,新的階梯觀眾席採用鋼構,減輕整體建築荷重,觀眾席位數由800席調整為624席,改善原有斜度、視線受阻及回音過大的情形,確保每個席位都具最佳視野。側舞台區過往因高度不足,沒有卸貨平台,形成優質團隊進場的阻力。利用本次改造,打除兩側舞台2樓版,建置卸貨平台並拉高側邊卸貨口,提供大型道具及布景直接卸運,方便表演團隊使用。
設計介紹
屏東保留了愜意舒適的生活氛圍,戲曲如明華園歌仔戲、光鹽皮影戲與明興閣布袋戲也都源自於屏東本地,月琴民謠彈唱、楊秀卿的說唱表演與陳明章先生之諸多創作等亦為具在地風格的表演,可見在地創作能量旺盛。後續更媒合紙風車劇團進駐藝術館並執行人員訓練等合作計畫,可期待將帶動屏東地區藝術文化發展。改建的建築外觀上,在不大幅度改變外部結構的前題下,外立面以輕盈的鐵絲網柔化僵硬的正立面,向上漸層的輕鋼架突破舊時文化中心的硬挺感,又能隱約見到時代痕跡,夜晚點燈後更成為和平路側的視覺亮點,居民晚間在藝術館廣場前休閒及練舞亦是日常風景。
大廳為進場觀劇前的儀式空間,去除原有繁複的裝飾,無障礙電梯以半透明玻璃包覆降低阻隔性,並以簡約的木質弧牆與座椅構成供駐足的休息區,而二樓則規劃藝文閱覽空間利用原有的透光帷幕,打亮大廳讓光線自然穿透立面擴張網,在廣場形成柔和的光影,演出開場前作為大廳的同時,也是社區的夜間交流與文化傳承的客廳。
內部建築的改造方面,大刀闊斧將原觀眾席二樓打除,為減輕整體建築荷重,新的階梯式觀眾席未和舊有的基礎相連,而採鋼構自立,觀眾席位數由800席調整為624席,改善原有斜度不足、後排視線受阻及回音過大的情形,確保每個席位都是最佳視野。在前期規劃訪談表演團隊中,演出者最關心莫過於設備及空間的實用性,本次整建升級亦以此為重點,舞台燈光、捲揚系統及音響設備等皆優化至專業等級,同時挑高側舞台空間,增設卸貨平台,提供大型道具及布景出入進場,後場格局亦重新整頓,讓過場通廊靠近舞台側,而休息室和排練室則重新獲得對外的南國陽光。
步入劇場黑盒子經過隔音前室的壓縮,帶來視覺轉換的驚喜,突顯階梯觀眾席的大氣。全面優化升級的舞台燈光、音響設備,將吸引更多專業團體前來與在地民眾相約在屏東藝術館的戲劇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