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蒼鬱的嗓音道盡人間事

恆春民謠的推動,於半島地區已有二十多個年頭,自2008年舉辦首屆「恆春民謠節」,迄今已邁入第七年。對照初期人們對民謠的漠視,至今登上表演藝術殿堂,成為半島地區至屏東縣最引以自豪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

 

恆春民謠,回溯到最根本的源頭,是對生活的吟詠與生命紀事,演唱歷史悠久,再加上渾然天成的地域環境景觀影響,原汁原味的保留對生命的淬鍊與讚嘆之聲。自陳達「思想起」響遍全台,蒼鬱的嗓音道盡人間事,唱詞中的描述無不扣合生命敘事與人生註記,之所以感動、之所以動容,全是發自於內心對生命的吟詠與高歌。

 

恆春民謠昔與今
國寶級民謠傳人-陳達(1906-1981),低沉的嗓音配合上哀悽的曲調,讓人不禁懷想起先民來台墾荒,流落異地的濃濃思鄉情緒,陳達也因而聲名大噪。恆春三怪「落山風、檳榔、恆春民謠」中的第三怪,指的就是陳達。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進步,現在的民謠已不復當年的苦澀,透過教育將民謠文化傳承給下一代,鼓勵在地孩子們將生活寫入民謠,讓民謠注入新養分,繼續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