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聆聽光的聲音》
業主 |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照明設計 | 沁弦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施工 | 丞逸照明企業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松山文創園區為一台北城裡難得的文化、藝術與自然生態共生之地, 無論白天或夜裡, 松山文創園區都是充滿創造力之基地。近年來城市「光環境」受到世界各方關注,國際大城透過城市燈光的規劃,為城市的建築及夜景打造出全新樣貌,甚至增進觀光效益。因此 於106 年, 松山文創園區首先提出以「松山文創園區生態池光環境進行優化設計與施作」計畫,範圍由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3巷的「松山文創園區」入口為起點, 沿生態湖邊的動線到木棧鋪面平台結束為止的區域為設計基地, 待透光環境優化設計與施作後,讓燈光與美麗的古蹟建築及園區豐富的景觀樣態,相互融合並創造出夜間迷人地景。於106年8月取得此案的設計與施作權, 並於106年10月完成此案。
設計介紹
來到「松山文創園區」的入口,妳/你可以從這裡開始「聆聽光的聲音」。首先,光會引領妳/你輕盈地走過微曲的小橋,接著由「低矮、低耗能」的訂製LED燈具(3w/支)開始路徑的起點,其不僅滿足了人行動線的照度需求,讓行人「跟著光走」的同時,少了光線造成人眼不適的「炫光」感;也弱化了生態池邊的光害。走在這條悠悠小徑,伴隨在側的是文創大樓映照在湖面的倒影,而另一側則是由隱身錯落在樹林裡的投光燈,營造著光影層次曖曖的蓊鬱樹林。延續「低尺度」「微光」的照明原則,設置於木棧道區長板座椅下方、湖畔旁的階梯以及欄杆下方的「間接照明」以「連續性」與「跳躍式」的線性語彙作為此區的照明主角,而與他們對話的,不是另一種讓大樹大張旗鼓的投光燈,而是坐落大樹下方與樹穴角落合為一體的另一種低矮訂製LED燈具(3w/支),其保有與前區簡潔俐落的幾何血統,以相同幽微的光照,緩慢地、宛若呼吸般的漸明、漸暗,像是輕聲地提點路過的人們大樹的所在,低調的給予都市叢林難得的沉靜。這裡是夜裡適合逗留的好地方,沒有「炫光奪目」的打擾,有的只是沉穩、平和的空間氛圍。位於區域邊木牆上的「端景」,相較於白天時的低調, 夜裡, 整齊的木縫裡卻滲出了線光,因為這裡正是寧靜與喧囂的轉折點。至此,園區生態湖邊的「光環境」,在一致的設計原則下創造了簡單「明瞭」與「慢行」的動線,「光與空間元素」的對話,卻豐富了夜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