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

業主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照明設計 |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施工 | 福清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施工 | 福清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國定一級古蹟臺北北門(承恩門)建於西元1884年,為臺北府城5座城門之一,亦為目前僅存一座保留清代閩式城門建築,民國60年代因忠孝橋引道、延平南路匝道(民國84年拆除)興闢遭到包夾,且因腹地狹小,欠缺休憩空間,逐漸被忽略淡忘。為重現臺北城重要歷史文化軌跡,恢復國門意象,配合機場捷運通車,變更都市計畫將廣場範圍擴大3倍,結合西區門戶計畫,拆除忠孝橋引道,調整忠孝西路路型,重新打造北門廣場,藉由夜間燈光妝點,展現北門在天光變換及晨昏交替時清雅樸實之風貌,凸顯榮景人文歷史之環境氛圍,以及廣場在車水馬龍中的幽靜。

 

設計介紹

以北門本體作為空間核心及夜幕之星空光點,為完整呈現東西向軸線,保持視覺通透性,廣場內不設柱燈,忠孝西路路燈移設兩旁人行道,藉由外圍投射燈光,凸顯閩南城樓特色及歷史氛圍,呼應臺北郵局及鐵道部古蹟,並以低角度、低眩光燈光帶出廣場區域空間,點出草坡綠帶、景石、喬木及解說場域等造景,局部路徑與邊界輔以嵌地導引燈俾利人行安全。

 

照明分為本體景觀及休憩場域,搭配時段控制,讓人清楚見到北門上段「屋頂飛簷」、中段「土朱紅牆」及下段「石砌城樓」,下沉式廣場以線燈增加層次感及區分界線,廣場南側以星點燈、投射燈,提供照明亮度及動線指引,解說場域透過燈光投射,方便民眾閱讀臺北城歷史軌跡,並以照樹燈塑造三線道區喬木夜貌,營造活動場域柔和漫射光影。

 

為展現不同生活時段風貌,藉由時段控制及不同色溫燈光,表現北門屋頂翹脊原色、土朱色牆體飽滿色溫,以漸層式柔和光源,低調呈現下段牆體,廣場以明暗緩變之景點燈,塑造類似呼吸的和緩情境,解說區及植栽區透過植栽綠色反光及砂岩黃色反光,產生豐富多元的照明效果。

 

北門是臺北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藉由拆除忠孝橋引道,讓北門從束縛到解放,為求永續發展,特訂「北門及周邊光環境設計管制計畫」,修復東門、南門及小南門燈光,延續推動延平南路人行環境改造及交8廣場闢建,串聯臺北郵局、鐵道部及三井倉庫等重要據點,未來也將持續檢討忠孝西路沿線及周邊商業環境之光環境,以呈現國際級門戶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