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陶盤作為容器盛接著她的想像與生命的樣態
顏亦慈是我們近期邀請創作「風神爺,做生日」主視覺的藝術家,在她的陶盤創作中出現了:攬鏡自照的孔雀、動物園的烏龜與照明所使用的延長線、山洞與發亮的望遠鏡、戲劇布幔與舞台上的演出。從平面帶出劇場中特有的專注凝鍊氣氛,畫面中出現的人物總是背對我們,彷彿在邀請我們一起觀看。循著作品中的光線與視角我們看向什麼?在我們專注觀看的同時,是不是也被誰觀看著?
以劇場空間呈現的作品主題,源自她求學階段將身體作為載體的創作經驗,是行為藝術家也兼具劇場導演的身份,不論在歐洲或台灣都能看見她的身影。隨著生命歷程的轉變,母親的角色佔據她大部分的生活,這樣的轉換讓她開始思考女性身體如同孕育生命的容器,陶盤作為容器也盛接著她的想像與生命的樣態。
在台南風神廟的主視覺中,亦慈視「阿忠布袋戲團」的卡車為「行動劇場」,隨慶典需求遷徙的戲台如同隨行保佑旅人的風神爺,是寺廟的隱喻。布袋戲台投影的光線和小孩手中望遠鏡投射的目光,集中視線在海上橫渡黑水溝的帆船與風神傳說中出現的烏龜;風神爺自身的遷徙移動訴說著另一段流浪的故事。
畫面中揹著葫蘆的小孩是誰?是風神爺現身還是每一位抱持信仰的我們?我們仰望光明時,看見的是希望、是傳統,還是我們自身?